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比去年增加22万人,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挑战。就业压力的增大,也让大学生“慢就业”一族悄然壮大,这些大学生毕业后不再选择马上就业,而是选择旅游、支教、全职炒股、自主创业,甚至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慢就业”一族是回避就业压力,还是突破旧观念,寻求新的就业观?对此,专家称需理性看待,掌握好“慢”的火候。
绘图/ 美编 郑莹
现象:“慢就业”悄然流行
按照往年惯例,12月已是高校毕业生求职的一个高峰期,不少大学生已经收获offer(录用通知),同时也有不少学生正忙碌于各种笔试面试。但此间,也有不少准毕业生或已毕业一两年的仍不紧不慢,他们表示:“就业不急,没有合适的工作就等一等。”
90后小宇从广州某高校毕业回湛江已有一年,他的不少同学已经过着朝九晚五,挤着地铁上下班的生活,而小宇在云南山区支教已经一年。“一直想帮帮山区里的孩子,也向往大山里的自然环境,大学的时候就想过去支教,工作后就再也没有时间了,现在去正好。”对于选择先支教后就业,小宇如此解释。
毕业于广东海洋大学的学生小俊,同样选择了“慢就业”。“我想做湛江最好的农业电商,但目前的能力和时机都未成熟,现在还是先给自己充充电吧。”自去年毕业至今,小俊每天的生活不是在看书、网上学习,就是到全国各地旅游或考察。“在别人看来,这样的生活方式像是浪费时间,但其实我一直处于准备‘就业’阶段。”小俊说。
与小俊和小宇不同的是,不少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原因是,就业压力大,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或家庭条件优越,待在家里毫无计划。
正方:浪费大好时光 逃避社会现实
“‘慢就业’其实是回避社会压力。”70后的陈军是港城某中学教师,对于悄然流行的“慢就业”他持否定态度。陈军表示,自己由于家境不好,大学毕业后,就马上开始工作,用自己的努力改变了一家人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虽说找工作相对困难,但并不至于找不到工作,更多的学生选择“慢就业”,其实是在逃避现实,不愿从事低于预期的工作。他建议,大学生不妨放低身段,从基层做起,而不是长时间的“慢就业”。
今年56岁的王伟是湛江某私企的领导,儿子小辉自大学毕业至今已有2年,但一直未工作,也没有到父亲的公司帮忙。对此,王伟曾多次对儿子进行劝说,但均不了了之。“虽说家里条件不错,不在乎儿子一个月能赚多少钱,但工作是一个人实现价值的途径,长时间不就业,不仅会浪费大学所学的知识,更容易让一个人失去目标。”王伟表示,大学生毕业可以暂时不就业,但一定要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有清晰的人生自我规范,如果一味的逃避现实,只会浪费大好时光。
反方:更多自由空间 等待合适机会
“国内的大学培养模式太赶了,本科前三年、研究生前两年学生们都被安排了满满的学术课程,中间最多有几次两三个月的社会实践机会,最后一年就急着找工作。很多人根本没有想清楚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就被迫加入了熙熙攘攘的就业大军。”对于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也有家长表示赞同。港城市民张先生就是其中一位,他认为,孩子经过大学四年的磨练,对学术和社会已有一定的认识,但缺乏明确的人生规划,通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积累后,再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是一件好事。“现在90后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更强了,如果条件允许,为什么不支持孩子拿出一段时间自我调整,找到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呢?”
在“慢就业”一族小林看来,“慢就业”是一种不断“试错”的过程,以其花更多的时间去尝试不合适的工作,不如把更多的时间用来“充电”,给自己更多的自由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先做好自己思想的调整,未来的职业规划,等待合适的机会,再就业。
专家: “慢就业” 需掌握好火候
“‘慢就业’并非‘不就业’,‘慢就业’一族只是当前就业压力下产生的一种现象,应理性看待。”广东某高校辅导员陈波表示,大学生在学校里已经接受了足够的学术知识,但在毕业后走向社会,从学校到职场的角色转换,是大学生绕不开的必修课。“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因此,如果经济条件允许,适当地“慢”下来也许并不是坏事。暂时“慢”下来休养生息,认真做好职业规划,是为了以后更快更好地奔跑。但是,如果盲目依赖,作无谓的等待,不积极设立职业目标,只是以“慢就业”为借口,逃避社会竞争、回避家庭期许,长期在家啃老、无所事事,那就得不偿失了。
霞山某企业人力资源主管则认为,就当前情况看来,大学生就业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形势严峻的,这从某个角度折射出不少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缺乏对社会适应能力。“慢就业”不是长久“不就业”,应该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毕业生选择“慢就业”还需掌握好“火候”,设定一个期限并且脚踏实地。“每个人都有工作的黄金时期,特别是在一些吃青春饭的行业,‘慢就业’一族容易失去年龄优势,因此,更应根据自己的特点、职业理想早做规划,做到未雨绸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