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市20小的老师指导学生们粘贴贝壳。 康南 摄
海边或餐桌上废弃的钉螺、花螺、扇贝壳等,在一般人看来没什么用处,可在湛江市第二十小学(以下简称:市20小)的学生眼里,都成了制作贝壳工艺品的“宝贝”。 日前,该校创设三年的“贝壳粘贴”项目入选全国第五届中小学艺术展演,将于下月中旬代表广东省赴青岛参展。市20小也将成为我省唯一参展的学校。
28日下午,记者走进市20小的作品展示室,琳琅满目的贝壳让人应接不暇,风情万种的贝壳贴花、栩栩如生的立体“濑尿虾”、姿态奇特的海洋生物……小小贝壳因学生们的巧用材质、构图、造型,变成了一件件精美高档的艺术品。约30平方米的展示室俨然成了专业的展览馆。
在手工制作活动室里,学生们三五成组,利用自己从海边捡来的贝壳进行创作。虽然大多数贝壳大小不一,但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不同形状和颜色的贝壳拼摆粘贴起来,让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贝壳一下子鲜活灵动起来。
“这是小金边,这是扇贝,我认识很多贝壳的名字。”“贝壳远在山顶洞人时期,就被穿成串链作饰物。”“海贝海螺是大海对我们的馈赠。”热情活泼的学生们围成一团向记者科普起贝壳的知识。来自五年级5班的李舒钟爱贴贝壳花画:“很有趣又好玩,我学了两个学期,学会了很多构图的方法。”
11岁的梁卓彦捧着亲手制作的贝壳贴画向记者讲述作品故事。原来,她老师的丈夫是南沙守礁战士,得知学校开设贝壳粘贴课程后,特意从遥远的南沙带回了珊瑚、海星、扇贝等海贝。她和老师将这些海贝创作成了一幅构图简洁的贝壳画,起名为《南沙情》。“摸一摸作品相当于与南沙战士握手,亲一亲作品,相当于拥抱祖国。”梁卓彦动情地解说道。
据悉,2013年,市20小响应广东省教育厅号召,在霞山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支持下,把贝壳工艺引入美术课,形成适合小学生制作的“贝壳粘贴”课程;2014年,该项目获得国家教育部专家一致好评并通过;2015年,该校开辟出学生作品制作室和展示室,每周固定上两堂课。该校还编写校本教材,低年级认识贝壳,中年级平面粘贴贝壳,高年级学习贝壳立体制作,全校3600多名学生总动员参与学习创作。此次展演,该校将派出由12名学生和6名指导老师组成的创作团队,携带500公斤重的贝壳材料参展。展演中,作品拍卖所得将捐给慈善机构。
湛江市第20小学校长罗星介绍,我市是海洋大市,三面环海,盛产各种螺、贝,贝壳资源随手可得。贝壳创作课程新颖有趣,将国防教育、海洋文化、环保意识渗透到教育中,既开发了学生的工艺能力,又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乡土的情怀和保护海洋、废物利用的理念。
“贝壳粘贴”项目创意提出者是20小美术老师傅乔治。“我自小在海边长大,粘贴贝壳就是童年游戏,希望利用这种方式,让我的学生也体味到这种乐趣。”他说,湛江人祖祖辈辈以耕海为生,上世纪60年代,我市贝壳工艺蓬勃发展起来,贝壳生肖动物、贝壳风铃、贝壳屏风、贝壳瓷砖等贝壳商品逐渐走俏市场,如今贝壳工艺暗淡。他建议,将学生的贝壳作品以产品形式推向市场,打响湛江本土品牌,同时将销售作品所得用以下一届学生的艺术教育,形成用艺术品养艺术教育的长效运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