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863专家、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专家程功煌通过绦虫研究,提出了生物存在第三种营养方式自体营养的观点,其研究结果论文发表在美国动物学研究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Zoological Research)上,引起国际关注。
据了解,数世纪以来动物学领域认为只有光合营养和异养两种营养方式。然而,通过多年的研究,程功煌指出,除了常见的营养方式光合营养和异养外,还有另外一种营养方式,那就是生物自体组织的消化吸收。
在2008年,他带领学生前往徐闻县进行鱼类寄生虫分类调查,采集到多种海洋鱼类寄生绦虫。其中发现了一种绦虫,后经鉴定属于Anchistrocephalus属。程功煌采集到该虫后,比较和分析前人的研究,并进一步实验。
程功煌发现,蠕虫在妊娠节片部分的结尾变得细长。他认为,绦虫吸收了自身组织(妊娠节片的端部)内的营养物质,并以此作为它的一种营养方式。这也不是动物特例。以青蛙为例:蝌蚪有尾巴,它会随着它的发育,尾巴消失然后就变成了青蛙,从而成熟。他提出新颖观念,尾部是作为营养和能量来源在青蛙发育过程中被吸收了。
“例如冬眠,是动物的一种不活动和代谢极低的状态。它与高温季节时动物的夏眠一样,其特征是低体温,慢呼吸和心脏速率及低代谢率。将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细胞等能源物质进行分解从而保证自身的新陈代谢,我认为此时动物是以自体营养方式维持生命活动。”程功煌提出。他的观点有待国际科学界的进一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