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关于印发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通知》中指出,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还有接触传播。但在2月1日晚间,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获悉从某些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出2019-nCoV核酸(新型冠状病毒)阳性,提示很有可能粪便中有活病毒存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与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也持续开展相关观察研究,最后实验室从这些患者的大便和肛拭子中发现病毒核酸。而在国外,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的美国首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患者成功治愈的病例中,也提到了在患者发病第7日采集的粪便样本中检出了2019-nCoV RNA(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那到底什么是粪-口传播呢?粪-口传播(fecal-oral transmission)。指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并散播到环境当中,污染食物、衣物、水源等,当健康者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物质,通过手、口,进入消化道而引起感染,也叫做经消化道传播。对于很多靠飞沫,血液传播的病毒真菌,大部分肠道会成为标靶,故而粪便中会携带病毒。如果这些带病原体的大便污染了手或者食物,那么就会病从口入,导致传染给其他人。
切断粪口传播,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虽然目前在粪便检测出的病毒核酸呈阳性,但并未证实其感染活性。只能说明该病毒有可能通过患者粪便污染水、食物和衣物等途径传染给其他人,存在粪口传播的可能。减少传播风险的最好方法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做好手健康,病毒远离你我他。
洗手小TIPS(来自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