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爱民(左)带领工作人员开展防控排查。
“我当过兵,危急的任务,请让我上!军人,就应该无畏应战!”
一个敬礼,寥寥数语,饱含万千……
他,曾守卫过南沙群岛东门礁,曾参加过1998年抗洪抢险,曾是海军陆战队里屡屡建功的战士。
他是谁?
他是杨爱民,湛江海关后勤管理中心物业管理科科长。人如其名,作为人民子弟兵,他牢记使命,始终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一名海关人,他初心不改,始终践行着“人民海关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在湛江海关里,还有许许多多军转干部,或在检疫一线冲锋,或在保障后方坚守,他们都在以军人英勇无畏、敢打必胜的精神,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抗疫赞歌。
尽管眼中有泪
依然坚守阵地
春节前,岳父去世,杨爱民请假远赴新疆办理后事。在每日新闻中,他了解并关注着疫情发展。作为战场老兵,他敏锐地嗅到了事态的严峻。
一切从简,送别老人,他就马不停蹄返回工作岗位,全心投身抗疫前线。
然而,祸不单行。2月13日,正在进行防控巡查的他,接到了老家哥哥的紧急来电:“妈刚走了……”
前些天,他还和老母亲通话,告诉母亲今年春节不回家,明年春节再团聚。不曾想,这个春节还未过完,竟天人永隔。这位硬汉半晌沉默不语,眼中噙满了泪水。
“回家看看吧!”一同巡查的同事说。他咬了咬牙,摇了摇头。他深知肩上疫情防控工作的分量有多重,也深知打仗最忌临阵换人。关区内部疫情防控工作,涵盖11个办公区、8个生活区、3个生活点,基本都落在物业科。他作为科长,可谓是关区内控工作的指挥员,这个后方阵地务必守稳,不容出错。
他深吸一口气,对着电话说:“我不回去了,代我送妈妈最后一程。等疫情过去,我再在妈妈的坟前鞠躬叩头……”挂了电话,他面向老家方向,深深三鞠躬。
他把所有的悲痛、悼念、愧疚藏在心底,化为工作的无穷动力,又继续挨家挨户巡查,用温暖的宣传提醒、仔细的询问检查,给大家传递战胜疫情的信心。
尽管明知危险
依然忘我前行
都说疫情期间,待在家是最安全的。可社区作为“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抗疫第一道“墙”,是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关键环节,他务必给大家筑起牢固的“安全墙”。
于是,他不顾个人安危,每天辗转在相距甚远的11个生活区和生活点,冲在基层防疫第一线。
他在近20个门岗设立监测点,对进入办公区、生活区人员开展体温监测,并妥善处置外卖、快递的无接触交付使用。
同时,他每天组织对所有楼道、电梯等公共场所进行预防性消毒,快速处理关区供水供电故障等。为了让生活区的防控管理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把重点人员摸排到位、掌握到位,他主动参与网格化管理,对482户外租户2000余人进行地毯式排查,确保不漏一户,不漏一人。
对居家进行健康观察的住户,他还建立起微信服务群,通过“隔空喊话”的方式,帮助采购生活必需品并送货上门,切实保障住户的日常生活。同时,建立与地方联动机制,主动与所在社区和辖区派出所进行沟通协调,定时对碰排查情况,把摸排工作做细做实。
尽管心有牵挂
依然全力以赴
当夜幕降临,万家灯火亮起,他才从防疫一线回办公室。
然而,他的工作并没有结束。白天收集到的情况,他要汇总、整理、分析,要从这些繁、杂、细的工作中,发现疑点,找出隐患,想好应对措施,尽快堵住漏洞,排除风险。梳理完毕,他又开始了夜间巡查。
每次回到家中,都已是深夜。家中还有一对正上小学的双胞胎在等他。妻子去世多年,他既当爸又当妈,将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了两个孩子身上。平日里每天工作完毕,他便飞奔回家给孩子们安排饭菜。
可是防疫工作开始以来,他每天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孩子的三餐自是无暇顾及,他只好备了干粮让孩子充饥。看着带回的晚餐变宵夜,孩子们吃得狼吞虎咽,却对他的晚归没有任何抱怨,他既欣慰又心疼。
“爸爸,你专心去和病毒战斗,我们在家好好的,你也要好好的!”
“嗯,等爸爸打胜仗回来,再给你们做好吃的!
对于这一切,杨爱民说:“我现在做的工作都很平凡,但这是应该做的。”
的确,自2008年从军队转业后,在这10余年里,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用自己最平凡最朴实的行动,兑现着“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