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稳村剃头匠的春天

2020-09-08 15:54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文/图 记者刘金凤

整洁的村道成为“文化长廊”。

    日前,记者随湛江市文联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作家采风团走进稳村,感受一条古村的韵味和蜕变。

    稳村位于鉴江下游,村口立着“乡贤坊”。穿过乡贤坊,沿着水泥村道步入“幸福文化街”,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老人在家门口含饴弄孙,邻里扯着家常,满满的“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的幸福感。

    经过吴康轩的家时,他正用古法给村中一位老翁理发。不愧是干了四十多年的剃头匠,七十多岁了,动作麻利,拿着剃刀的手不抖,眼不花,但闻“刷刷刷”的一串疾响,一缕缕花白的头发、胡子如秋风扫落叶般从客人的头上、腮边、唇边飘落,很快就露出了光亮的头。

吴康轩在家门口给老主顾剃头。

    刮头发、刮胡子、修脸毛、剪鼻毛、挖耳朵,吴康轩手艺娴熟地做完全套,没有一丝含糊;老翁闭目享受,如同熟睡。

    一会儿功夫,吴康轩就把老翁的头脸收拾妥当,解下围裙一抖,用海绵清理了脖子和头上的毛屑,拍拍老翁的肩说:“好啦!”老翁徐徐睁开眼,从吴康轩手上拿过镜子照了照,付了十元,满意地走了。

    吴康轩将剃刀、剪子、海绵放回盛放工具的木箱——箱子已经陈旧泛黑,那是时间的印记,里面放着几件简单工具。收拾完箱子,他开始清扫地上剃落的毛发。

    这种古法剃头的技艺已不多见,吴康轩坚持了四十多年。他技术好,简简单单一把剃刀也能玩出多种花样,做出二三十个发型,是远近闻名的剃头师傅,不仅村里的男女老少找他理发,周边的村庄也会请他。他背着剃头箱走村串巷,圩日也到镇上摆档,等他剃头的人排成排。

    “那个年代,当剃头师傅还是不错的,虽然钱挣得不多,但到哪里都有人认识,见面叫声‘吴师傅’,心里挺受用。”吴康轩笑着说起年轻时的荣光。

    时过境迁。随着社会发展,乡下的年青人也爱赶时髦了,喜欢到城里的发廊做头发,找吴康轩剃头的人越来越少,剃头匠的日子越来越难过,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有什么办法?赖以傍身的剃头术养活不了家中老小了,四个孩子要吃饭要读书负担重,人到中年了又不能任性外出闯荡,留在村里吧,当时还是一条省定贫困村,地少底子薄,喝的是咸碱水,走的是泥泞路,种的是烂在地里也卖不出去的番薯。过去的许多年里,吴康轩像老牛拉车,在贫困线上挣扎。

    曙光终于出现了!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作出到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承诺。2016年5月,湛江市纪委牵头,与市投资促进会、市基投集团公司共同派出驻村工作队扎根稳村,开始了点对点、实打实的帮扶工作,村里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鼓励村民种番薯,吴康轩和妻子也种了十几亩番薯地,生产的番薯由合作社收购,不愁卖,每年稳赚几万元。2019年,稳村成功脱贫,吴康轩家也拆旧建新,住上了两层的“安居楼”。

    虽然蹉跎半生,终在晚年步入人生的春天,吴康轩觉得此生不亏了。孩子们长大了,新房住上了,日子越过越好,但只要有人找他剃头,他从不拒绝。他说:“现在剃头不为赚钱了,只想给村里的老人一些方便。我给他们剃了几十年的头,彼此都习惯了,现在全村还有18个老主顾每月来理一次发,只要我一天还能剃,就要为他们服务到底。”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