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
制定“创业+就业+产业+民生”多项措施
“巴东村共有贫困户195户568人,截至2019年底,全部贫困人口脱贫率为100%。四年来,我们采取‘创业+就业+产业+民生’等多项措施,既成功助力贫困户脱贫,又向乡村振兴迈进了稳定关键的一步。”9月9日,在坡头区南三镇巴东村养殖农场,来自佛山供电局帮扶单位的驻村干部罗大强如是说。
何谓创业帮扶?罗大强告诉记者,创业帮扶即对有创业想法但没有本金的贫困户开展“一户一项目”家庭生产帮扶,让贫困户有自己的脱贫路子。对家庭生产投资较大的贫困家庭,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帮扶,对3户符合条件的贫困户落实低息小额贷款1万元,协助其发展造船捕鱼、养猪和养虾等家庭生产。对有劳动力贫困户按照不同需求分批次帮扶生产资料,帮扶的生产资料有养殖类、运输类、种植类和海产品捕捞类等。通过生产资料帮扶,引导贫困户自主发展生产,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就业帮扶即对有务工意愿的贫困户开展务工就业帮扶。包括对贫困户开展就业培训,向贫困户提供各类务工信息,协助政府开展劳务协作,安排公益性岗位,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开展贫困户就业奖补等。2019年巴东村271名有劳力的贫困人口实现务工就业235人。
产业帮扶即推进巴东勤致综合农场产业升级。不断完善花螺、黑山羊、走地鸡养殖,鱼虾干、海鸭蛋加工和玉米种植等项目,让农场产生更大效益,为贫困户增收。
民生帮扶即加大加快实施民生工程项目,包含村庄饮水工程、危房改造补助、贫困户房屋修缮、厕所修建、路灯工程、修路工程、慈善金项目、小学教学楼修缮、小学计算机室建设和村文化活动中心建设等,使得村居环境和学校教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
发展产业扶贫——
科技化、智能化现代化综合农场初见端倪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自然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罗大强说,驻村工作队带领村干部和贫困户建设了巴东勤致农场产业项目,旨在为巴东村贫困群体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场所,就地创造工作岗位,增加贫困户收益,同时为村集体公益事业提供经济来源。农场占地面积71亩,结合巴东村自然生产条件,建设有农业产业项目和资产收益项目等。其中农场产业项目包括黑山羊养殖、走地鸡养殖、花螺养殖、海鸭蛋腌制、鱼虾干加工、玉米种植等6项,投入资金约397万元;资产收益型项目有光伏发电等,投入约396万元。农场经营就地创造工作岗位,其中贫困户固定岗位7个、技术带头人固定岗位3个,临时就业岗位约30个,为带动贫困户和村民就业发挥作用。2019年农场农产品销售额超过100万元、光伏项目半年收入约14万元,总收益约64万元。
扶贫工作队积极创新,提高农场效益。在鱼干、虾干生产基地,引入了高功率紫外线消毒杀菌灯等设备,自主设计鱼干、虾干生产线,并扩大冷库容量,将原材料和成品分开存放,保障鱼干、虾干高质量出品;在光伏养螺基地,引导光伏厂家开发光伏发电在线监测APP软件,实时监控光伏运行数据。现在,工作人员和农场的贫困户能随时随地用电脑或移动设备检查农场各个区域的运行情况,比如花螺池的氧气、水循环情况,光伏发电的运行情况,黑山羊基地的投食及卫生情况等。科技化、智能化的现代化综合农场初见端倪。
致富带头人团队——
现代管理模式为农场加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据了解,2019年6月起,扶贫工作队开始物色人选,组建巴东村“致富带头人团队”。目前,扶贫工作队已从村民中选出了3名花螺、黑山羊资深养殖户作为技术指导。为了留住这些专业人才,扶贫工作队加快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开拓技术入股的合作模式。2019年5月底,在区镇的支持指导下,由村委牵头组织,精选出管理团队候选人清单,提交村委会审定,定出农场管理团队,选定农场各生产项目合作方。在项目发展方面,项目实施按照“集中力量发展优势项目”的思路建设,花螺养殖、黑羊山养殖、走地鸡养殖这类需要较强技术的项目计划按照“技术管理人员+贫困户”管理模式开展,同时向“农场出贫困户出基础设施+社会专业养殖场出种苗出管理包销售”等合作方式发展。海鸭蛋腌制和虾干加工等因周边有很多专业作坊,采用“农场配方+外委加工”的合作方式发展。鱼干是农场的特色项目,保留按照自产自销的方式实施。努力建设巴东勤致农场经营平台,与巴东村种养殖贫困户签订协议,优先销售其农特产品,逐步发展为以巴东勤致农场作为品牌和平台,销售青蟹、白虾、生蚝、海鸭蛋、番薯、莲藕等产品。农场产业进一步升级。
为了完善农场管理,扶贫工作队组织对农场采购、生产、销售、财务等管理制度进行编制。供电系统配电专业出身的扶贫队员还将电力系统的工作票管理模式引入巴东勤致综合农场的日常生产。通过联合技术指导员针对不同的产业制定详细的养殖指引,把每一阶段、每一步骤的内容和标准确定下来,实现“作业表单式”管理,以“工作票’的形式,指导农场养殖户们实现规范化养殖,形成示范效应。制度的完善为农场的经营管理和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为迈进乡村振兴,推进新农村发展提供了科学管理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