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路镇圩西村老村场经拆旧复垦,变身蕉园。 记者 吴建韬 摄
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投入,美丽乡村建设需要投入,村里没有财力雄厚的乡贤,怎么办?薄弱的基层财力成了“拦路虎”。
为此,雷州市客路镇持续推动废旧村场拆旧复垦,用巨额的政策红利“驱虎”,破解基层财力薄弱难题,在美丽乡村建设的道路上大步前进。
旧村场复垦后绿意盎然
11月14日,在雷州市客路镇圩西村老村场新开的硬底化村道旁,近半的泥砖老屋被拆除后变身连片的蕉园,整齐成列的蕉苗已长至半人高,在风中摇曳。
这条兼具机耕功能的硬底化道路,是在拆旧复垦过程中建成的。此前,颓败的老村场,一直是该村整治人居环境的难题,即便能拆掉部分,但整治所需建设各种设施的投入又从何而来?
广东省自然资源部门推出的拆旧复垦政策令村民顿感“及时雨”来了,“政策补贴红利超过千万元,对我村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不少村民谈及村里完成的45亩复垦农田,声音顿时提高,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地还在——复垦后的农用地权属仍属村里;大笔的政策红利钱‘从天而降’,这感觉像中了大奖!”谈及拆旧复垦对村庄建设的推动,一名村民用“神助攻”来形容。据悉,该村正为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推动着手规划,景观湖、绿道、文化广场等各种村民期盼已久的公共设施,已纳入规划建设的时间表中。
政策红利引发拆旧复垦潮
圩西村的老村场上的45亩新辟蕉园,只是该镇拆旧复垦的一部分。截至当日, 客路镇已有31个村庄申报老旧村场复垦项目,11个村庄动工拆旧,已完成450多亩复垦工程。
按广东省政府于自2018年下半年起印发的一系列全面推进拆旧复垦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文件,拆旧复垦产生的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将在省自然资源厅的平台上公开交易。对各拆旧复垦村庄,予以每亩50万元的补贴。按规定扣除拆旧复垦成本后,75%归所拆除物物权使用人所有,剩余部分归各级政府及村集体支配,为解决困扰基层乡村的旧宅、废弃宅基地、空心村等农村建设用地闲置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
十年分配百亿拆旧复垦红利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需要产业引导,要求大部分村庄首先要改善交通条件;人居环境整治不但要拆,还要建——这都需要投入,钱从何来?拆旧复垦恰恰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提供了筹集资金的新途径。圩西村的一名村干部表示,由于复垦后的农用地其所有权依然归属原村庄,拆旧复垦在当地各村备受村民支持。老村场里废弃旧房屋及配套公共用地就像“沉睡”的资产,拆旧复垦不仅增加了村民人均农田面积,还盘活了这些资产,待复垦指标交易后,村民小组将获得巨款用于整修村道等公共设施。目前,各村均出现项目申报热潮。
客路镇的一名干部表示,当地全面推动的拆旧复垦,不但解决了新农村建设中的基层财力问题,还将为城市增加高质量发展亟需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增量相当可观。继而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将大大改善乡村人居环境。
正在筹划申报下一期拆旧复垦立项的村干部老蔡留意到,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人去年在解读政策时表示,广东将在未来10年里,投入逾百亿元,支持拆旧复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