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在霞山某小学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李老师向记者谈到她所遇的烦心事——班里近半新生不会扫地,放学后,她得花大量时间留校查看小家伙们打扫的教室和清洁区的效果。
“学生们抓起扫帚倒很卖力,但显然在家没扫过地,汗出了不少,地还是脏。”李老师表示,她教一年级孩子多年,所带的班年年都有几名学生不会扫地,需要她手把手教。但今年学生中不会扫地的特别多,竟占班里总人数的近半。
清洁值日生每班4名同学,里边若有一两位同学会打扫,由他们示范,老师再点拨一下,很快便能全部掌握扫地技能。但由于现在班里不会扫地的学生比例太高,遇到四位值日生都不会扫地,老师便“急得抓瞎”。
为给班里学生补“扫地课”,李老师甚至致电家长,在孩子值日清洁的时间段,让家长到校协助带孩子扫地,希望能强化身传言教的效果。但半学期后,班里仍有几名学生还是没有学会扫地。
“主要是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尤其是父母忙于工作、由老人带孩子的。有些孩子在校待人彬彬有礼,但一回家便成了‘小皇帝’,别说协助大人干些轻松的家务,连吃饭也要爷爷奶奶喂!”经过家访后,李老师了解到,部分留守带孩子的老人,甚至宁愿自己代替孩子打扫清洁区也不愿意看到孩子劳动出汗。
市八小的陈琼芬老师对培养学生劳动技能颇有心得,她表示,李老师所遭遇的“近半新生不会扫地”,凸显了现阶段学生劳动技能教育的短板。
尽管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生劳动技能教育非常重视,一些学校也开设了引导学生学习包书皮等小手工的劳动技能课,但孩子的成长需要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像扫地、剥菜叶、擦桌子、整理书包这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应该在入学前便在家庭中完成教育。现在的李老师,在为部分家庭学前劳动教育的空白补课。
陈琼芬老师不赞同让家长回校和孩子一起打扫清洁区的做法,“一来,部分家长可能会对李老师的苦心产生误解;二来,对于平时过于溺爱孩子的家庭,家长在旁,孩子的依赖性更强,不利于孩子迅速掌握劳动技能。”
陈老师提醒家长,应让孩子适度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过分溺爱对孩子的成长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