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记者了解到:本月出版的最新一期的《新周刊》(第581期)刊登了一组湛江题材的摄影作品,引起读者和网友广泛关注、热议。
“这组照片取景自赤坎、霞山、雷州、东海岛、硇洲岛等地,展现了雷州半岛的独特人文风情与属于湛江人自己的乡音记忆,是我对家乡的记录、展示和推介,洋溢着浓郁的湛江情怀。”组照作者——今年38岁的湛江籍青年摄影师陈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陈亮(受访者供图)
展示:跨度14年生动记录湛江人文风情和城乡变迁
据悉,全国发行的《新周刊》,是中国期刊市场极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业界“话题策源地”的美誉。
“《新周刊》刊登的我这组照片的拍摄时间跨度很大,从2006年到2020年。”陈亮介绍,此次刊登的作品中,最早的一张照片是他2006年2月13日在湛江东海岛拍摄的“村民迎接‘年例’巡游队伍”的场面,“2006年时,我还是大三学生。这张照片是用我的第一台数码相机拍的,当时自己刚学摄影半年。”
东海岛是陈亮的家乡,他早在十几年前便开始用相机来记录故乡风景,甚至是人们的精神面貌与状态,留下一份家乡记忆。
“这张照片,是我2009年1月30日在霞山拍的,上面是一群老人在街边用石子玩‘围城’游戏;这张则摄于2014年东海岛海边,拍的是渔民在起船的镜头……我照片的记录、关注的大多是身边的日常,我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我对与自己生命有关的一切最感兴趣。而故乡这些熟悉的日常生活,充满了我的回忆与乡情。”
乡情:摄影是自己与故乡“对话”的方式
陈亮在2017、2018这两年就常到赤坎老街去采访拍摄。此次刊登在《新周刊》上的赤坎老城区人文风景照片,正是人们在老街的“水井油条”档口吃早餐一幕。陈亮2018年在天桥底下捕捉到的小孩们玩“跳马”游戏的照片,还成为了《新周刊》581期“乡音”这一专栏的起始页。
“这张照片,是2019年在雷州的一个村子里拍的,村口挂满了祝贺村里孩子考上好学校的横幅。还有去年过年期间,在东海岛东简镇的路边拍到的老人在街边理发的镜头,当地人一直有理发迎接新年的传统。”
陈亮表示,自己创作时只有大概的范围与主题,所拍摄的场景首先得是触动自己的,而当他发现了这样的场景以后,会争取去创作出有情感、有态度且丰富的生命体作品,“许多个这样的生命体集合在一起,呈现出充满人间烟火气的鲜活湛江。”陈亮说,摄影是自己深入认识和了解湛江的重要途径,也是他与故乡“对话”的方式。
展望:对外更好宣传和推介家乡
“此前,当《新周刊》编辑告诉我这期栏目的选题是‘南方小城’时,我特别兴奋,因为大家想到一块去了。我以前在江南工作多年,回到湛江后,我发现这里就像一块摄影的处女地。”陈亮也感受到湛江发展越来越快,喜人的变化很多,“而我想要用自己的相机,留住湛江独有的特色。这些镜头记录的既是我成长的印记,也是自己的情感支柱。我想留下影像给子孙后代,告诉他们湛江是这样的。”
2月6日,陈亮在自己的摄影工作室举办了一场以“湛江记忆”为主题的摄影展,展出了陈亮这些年游走在湛江大街小巷拍摄下的照片,像“打鸡瓮”“点痣”“缝纫机改衣服”“海滨公园”等影像。“拍摄这些影像,不仅是为我自己保存一份美好回忆,也是为日新月异的家乡作记录。”
陈亮一直在持续创作“记录湛江”的新作品,“除了东海岛,我也在抓紧拍摄湛江其他的地方,包括去徐闻、遂溪、吴川采风,争取把这些地方拍得更饱满、丰富、多元化一些。”春节将至,陈亮透露除了走访亲朋好友,大部分时间自己还是会放在摄影创作上,“我觉得湛江春节很有特色,有特别多传统文化方面的东西可以拍。总之,反映乡土变迁摄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会在湛江悉心创作更好、更多的接地气作品,对外更好宣传和推介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