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的碧海蓝天让人陶醉。
“我的朋友圈经常被湛江的蓝天刷屏,湛江空气好,随手一拍都能当桌面壁纸!”家住世贸商圈的郑女士感慨,冬日时节,行走在湛江大街小巷,碧空如洗,绿意郁郁,心情舒畅。
2021年1月1日至11月30日,全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55,全省排名第二,AQI达标率为98.5%,超过省下达目标值4.5%;PM2.5、PM10浓度分别为21μg/m3、36μg/m3。人民群众的“蓝天幸福感”越来越强,生活越来越舒适。
湛江城市生态底色越发靓丽
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一批大气污染防治方案与规章制度环环相扣、精准发力,既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起到政策层面的推动作用,也对大气污染进行无死角、全覆盖、常态化监管。
“十三五”期间,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并始终保持全省前三。2020年,湛江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2.58,全省排名第二;AQI达标率为96.7%,比2019年提升4.6个百分点;六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全面达标,且均比2019年有不同程度改善,特别是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首次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标准,比2019年降低19.2%,全年共有78天PM2.5浓度为个位数,为“十三五”时期最好水平。
这些年,湛江市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大气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市生态质量和环境发生历史性新变化,美丽港城的生态底色越发靓丽。
我们看到了一份含金量重的“成绩单”:淘汰造纸企业落后生产线一条(产能1.82万吨/年);列入省级清单中“散乱污”工业企业(场所)的312家于2019年底前全部完成整治;湛江外罗海上风电场一期已建成并网,三个海上风电项目已全部开工并于2021年建成并网;列入省陆上风电规划项目共36个,已建成投产项目19个,并网规模达104.27万千瓦;全市海铁联运专列数量增加至21条,铁路运能大大提升,合理利用铁总运价政策,通过路港联合营销共制定21项价格项目,铁路增运量210万吨;积极推进公交电动化工作,市区现有公交车932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845辆,占比90.66%;全市共有公交车1263辆,其中新能源公交车1028辆,占比81.39%;市区建成公交车专用充电桩149个,共享自行车停放点472个,共投放自行车1.3万多辆;对新投放的网络预约出租车设立准入条件,只允许新能源车辆进入市场……
构建大气领域“三源共治”格局
“湛江今天的优良空气环境不是朝夕之功,而是经过多年的努力换来的。”湛江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我市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扎实推进大气领域的“三源共治”,即工业源污染物减排、移动源污染防治攻坚战、面源污染综合整治。
宝钢湛江钢铁基地是在广东省淘汰落后产能、重组韶钢、调整上海吴淞地区钢铁产能的基础上建设的,从设计建设到建成投产,始终执行钢铁行业最严格的特别排放限值标准(钢铁主业)和超净排放标准(自备电厂),2015年投产至今,严格按照钢铁行业特别排放限值进行运行管控,是全国首家实现全工序特别排放限值的钢铁企业。在节能环保方面,宝钢湛江钢铁已投产的1号、2号高炉在前期已累计节能环保投资64亿元,吨钢环保投入达到720元,在此基础上,继续投入22.5亿元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主要包括原料场全封闭改造、烧结及球团新增脱硝设施改造、无组织排放控制措施改造、清洁运输升级等内容,大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较改造前减少9.6%至37.3%,成为全省第一家涉工业炉窑类A级企业。
一项项举措形成了一套干脆利落的“组合拳”,有效控制了排污量,使能耗和污染达到最优水平,让企业在“蓝天保卫战”中“发光发热”。
“天地车人”监管体系见成效
机动车排放污染已经成为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市生态环境局综合运用大数据技术与管理措施、执法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控,初步建成了全天候、全地域、全链条的机动车污染防治“天地车人”一体化监管体系。
2019年底,在市区柴油货车主要通道建成3套遥感监测设备,每天遥感监测约3.4万车次。“我市机动车排放污染遥感监测设备的启用,有利于及时高效筛查高污染、高排放车辆,24小时不间断实时测量道路行驶车辆的排放情况,有效遏制机动车辆的超标排污行为,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
去年,市生态环境局在市区又新增6套遥感监测设备,基本覆盖市区柴油货车重要通道,重点监控过往柴油货车污染排放情况,形成一张机动车排放监控网络,全天候检测筛查高排放车辆。同时,结合遥感监测系统建设,集成机动车尾气遥感监测系统、机动车环保监管及数据交换系统、非道路移动机械信息管理系统等移动源管控系统,最终形成机动车排放大数据,为全市移动源精细化管控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支持。
市民骑公共自行车出行。
生态优先发展新路动能更足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市生态环境局全面加强工业源、移动源和面源大气污染防治管控,落实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措施。着重加强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氮氧化物治理,加快建设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机动车排放监控系统,加大用车大户入户检查力度,严厉打击涉成品油违法行为,加快推进限行区黑烟车遥感监测执法处罚,大力推进钢铁、水泥、火电行业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加强空气监测和预警系统建设,注重防治臭氧污染,在臭氧高值区、主要工业园等地布设自动监测站点,积极开展臭氧污染成因溯源。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推动新、改、扩建耗煤项目严格实行煤炭减量替代。大力提升港口、机场、铁路货场、物流园区、施工工地等场所使用新能源车辆和机械比例。
蓝天白云四季有,繁星闪烁常相伴。港城大地的“颜值”和“气质”持续提升,经济“体格”和“体质”越来越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动能更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