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乡土教材《十贤在雷州》首发式在雷州开放大学举行。该书由张春生著,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共37万字,是一本记录“雷州十贤”嘉言懿行的通俗读物。该书绝大多数文章曾在《湛江日报》登载,在读者群里反响很好。值此文章结集出版,记者采访了张春生老师,探寻其心路历程和创作经过。
写作动因,兴趣渐成使命感
张春生是河南南阳人,2009年从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应聘到雷州一中,成为一名语文教师。身处异乡,又听不懂雷州话,课余喜欢到附近去转。有一次到西湖公园十贤祠,发现里面供奉的是他熟悉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胡铨、李纲等人,很是吃惊。他是读十贤作品长大的,也崇拜十贤的人品道德。十贤真的到了雷州吗?张老师回去上网查了查,发现:古代的雷州,指的是雷州府,由于相对偏僻艰苦,朝廷常常将官员贬到这里。十贤就是宋代的十位贬官。他所在的雷州一中,就是贤人们徘徊的雷州天宁寺一角。换句话说,他天天走的道路,十贤也曾走过。这让他有了一种现场感。贤人已去余风在,他暗暗给自己搞一个活动,——“每天重走十贤路”,自觉向十贤学习,正心诚意,苦心自约,把各方面工作做好。
2012年,张春生考上广西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恰好儿子也考上湛江一中实验班,家里经济很紧张,于是放弃了读博机会。这次挫折让他开始反思:一个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面对挫折又应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把眼前的日子过好?退而自思,假定十贤处在他的位置,又会怎么做?
于是写十贤,自劝并劝人。每一篇,他都想起自己,有时候会潸然泪下。这些文章,不同于一般的考据,而是融入了人生思索。
后来张春生调到坡头区工作,继续开展“雷州十贤”研究。有人不理解,但张春生这样做,除了性格倔强,对一件事“咬定青山不放松”外,还有两个原因:一是大家理解的“雷州”概念不同,“雷州十贤”的雷州,包括但不限于现在的雷州市;二是有一种使命感在里面。文化不是赏玩之物,而与“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有关,对他们进行研究更可鉴今。文化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要有人去研究,去推广。如果大家都从利益出发,追求实利,追求与自己最有利的结果,很多事就没人去做,所以他不听浮言,专心做事。这是其写作的内因。
寻找史料,浮沉史海一身藏
研究“雷州十贤”,首先要理清到底都有哪些史料,做到一网打尽,不留任何死角。这些史料,虽然前贤时哲做过整理,如欧阳保、孔凡礼、龙鸣、谢清科等人都做过研究,可供迷津指航。但由于资料规模和文章角度关系,这些文章和张春生想的不一样,所以他重新确定方向,参阅史书、地方志、十贤本人著作、十贤亲朋著作、宋人及后人笔记、族谱村志、年表等资料。找到资料之后按时间顺序将事件一一排列出来,参照历史大背景,把人物放到当时环境中写,这样十贤形象就不再是模糊虚幻的,而是具体可感的。
寻找这些史料,途径一是借阅图书,二是购买书籍,三是下载资料。张春生到雷州市图书馆办了借书证借书,还买了三四千元的书,打印一人多高的资料。最困难的是,谁也不知道这些资料存在哪个地方,需要博览群书才行。每找到一则可用史料,张春生都有一种喜悦感,如同沙漠里遇见清泉。或抄写,或批注,将其中有用的东西提取出来。
看书,还要和疲倦做斗争。因为每天都有大量工作要做,看书需要见缝插针。有时累了,他就变换读书地点,有时在公园,有时在稻田,有时在树林,有时在办公室,总之,变着法儿让自己兴奋起来。
张春生在整理校对书稿。
娓娓讲述,看似平常最奇崛
要想让十贤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最好的办法是讲故事。——通俗易懂地、饱含深情地讲故事。
消除隔阂,将古代的东西转化为现代人们熟悉的东西。例如古代叙事,有时不说某年某月某日,而用农历,用年号或天干地支表示。寇准贬雷州,《宋史》为“乾兴元年,再贬雷州司户”,需确定乾兴元年是哪一年。《续资治通鉴》:“二月,……戊辰,贬道州司户寇准为雷州司户参军。”需确定戊辰是哪一天。查到庚子是该月第一天,根据天干地支去推断,就可以明确寇准是1022年二月二十九日被贬雷州的。这种转化很多,看似平常,其实都非常繁琐,非常辛苦。写作很慢,如同移山,有时一天只能凿下很小的一块石头。
求真求实,史料很多,应弄明白哪些是真的。就雷州十贤来说,原则上十贤本人的著作真实度最高,他们是当事人,不会特意去造假,诗文里有最真实的景象和感情。十贤亲友所记亦可取,不过有些事情他们也非亲见亲历,客观上有误记可能。如秦观有一首诗(“南土四时都热”),北宋有人说是在雷州半岛写的,但现代人却另有看法,史料见《冷斋夜话》,原文是:“少游谪雷,凄怆,有诗曰:南土四时都热,愁人日夜俱长。安得此身如石,一时忘了家乡。”
基本事实确定之后,讲好故事,还要追求故事的生动性,找到大家关注的点。讲故事是干什么呢?要让读者共鸣。雷州十贤都是有故事的人,将这些故事挖掘整理出来,会有很大的价值。如《“溜须”与“蒸羊”》篇,讲了北宋寇准被贬雷州半岛时给丁谓送蒸羊的故事,南宋时叶李受奸臣贾似道迫害被贬,后来遇赦归去,恰好贾似道被贬,两人在路上相见。这很有戏剧性,叶李就用“蒸羊”典故来调侃贾似道。叶李的文章,其中有“雷司户,崖司户,人生会有相逢处。客中邂逅乏蒸羊,聊赠一篇长短句”这样的文字,直接点明了雷州文化。这说明在宋代时雷州文化就有极大的影响力了。人们读这些故事,会不知不觉地进行思考。思考一个人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品质,也会为雷州文化强大的影响力而由衷自豪。
瞻望未来,十贤清辉照万里
张春生这样理解文化:地方的东西,也是全国的东西。孔子算哪个地方的人?孔子智慧算哪个地方的文化?刘三姐算哪个地方的人?刘三姐特性算哪个地方的文化?放在大视野里,他们都是中国的,都是中国的文化。
那雷州十贤算谁的呢?答案不言而喻,是中国的。上文中“蒸羊”故事发生在雷州,但在南宋时期就成为全国性的东西了。不能将雷州文化限在雷州市、限在湛江市。要跳出小圈子,用大视野去看文化。十贤文化,应该光照万里,应该有更大舞台。
文天祥讲十贤时,概括雷州半岛特性为“敬贤如师,疾恶如仇”。“敬贤如师”,首先是尊敬贤者,这和追求真善美是一致的,也是传统之义,但还有一层人们不太注意的意思,“敬贤如师”中的“如”也很重要。如,就是像,人们不能光尊重自己的老师,还要尊重不是自己老师的贤者。这就要求打破藩篱,将视野放远,不只以己亲为亲,不只以己师为师,而是海纳百川,尊重团结各类贤才,共同建设雷州半岛,建设国家。同理,“疾恶如仇”的“如”也应关注,人们痛恨、抵制恶势力,并不是因为自己的私仇。这样才能形成一个清朗世界,才能建设新农村,才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除了“敬贤如师,疾恶如仇”,雷州十贤展现出来的其他好品质,如敢于追求,勇于追求;不怕牺牲,无所畏惧;珍惜时间,自尊自强;看淡得失,珍惜现在;豁达、宽容等,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湛江创新发展的内动力。
“今人应该胜古人。两宋雷州十贤和雷州半岛的人们创造了十贤文化,这是非常伟大的。今人应该继承发扬,推陈出新,承担起相应责任,建设美好明天。”张春生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