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湛江湾实验室:为青年人才开辟科研乐土

2023-08-24 09:20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记者林艳芳 通讯员湛组轩 欧阳艳姬

丁新原在麻章区金牛岛开展红树林种养耦合植被生产力(凋落物产量)动态监测研究。 湛江湾实验室供图

“离开家乡外出求学七年,我体验到了大城市的繁华,感受到湛江与大城市之间的差距。但我热爱家乡,抱着学成归来发展家乡的憧憬。”今年7月,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陈康弟,在网上看到了湛江湾实验室的招聘信息,心动不已。面试通过后,他便来到海洋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研究所。

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近年来,湛江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青年人才“智高点”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为研究重点的湛江湾实验室,是省委、省政府启动建设的省实验室,也是湛江培育青年科研人才的重要平台。

今年以来,湛江湾实验室坚持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成立中共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委员会,不断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立足湛江发展所需,统筹科研力量,组建“党员先锋队”,引导青年人才竞标争先、比学赶超,推动湛江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

青年人才“异军突起”

青年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是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全局、关乎长远的一件大事。为加快青年人才培育汇聚,湛江在平台载体、先锋引领上持续用力,大力实施创新创业团队“领航计划”、海洋产业人才振兴计划等人才专项,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湛江湾实验室作为粤西地区首个获批设立的省实验室,今年6月,湛江湾实验室龙王湾园区落成,备受关注和瞩目。今年以来,湛江湾实验室共参加哈尔滨工业大学、吉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全国二十三个省市重点高校组织的校园招聘会48场,及社招招聘会、广州海交会等活动,收到1500多份简历,录用近60名新员工,向海内外青年学者抛出了诱人的橄榄枝。

2020年毕业于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元轲新是湛江湾实验室第一批校招的应届毕业生。入职实验室近三年来,在湛江系列人才专项的支持下,元轲新成长迅速,在高强度的科研工作中,从一名技术保障岗竞聘上科研岗,并担任中心多个重大项目的电气专业设计主管。

像元轲新这样的例子在湛江湾实验室比比皆是。2021年硕士毕业的湛江小伙毛沛盛加入实验室养殖装备结构设计方向的研究工作两年多的时间,也已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技术型人才了。

湛江湾实验室立足湛江、面向南海、服务海洋,聚焦海洋装备、海洋能源、海洋生物三大领域,布局系列科研平台,聚集各类高端人才,开展科技攻关和产业孵化,聚力打造湛江海洋科技整合平台,锻造南海科技栋梁,成为战略科技力量。

在湛江湾实验室,青年人才的发展空间自由广阔。在职业发展路径上,实验室提供科研、技术保障和行政管理三个序列的晋升渠道,并相互打通,给有才能的青年人才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年来共有9名青年人才从技术保障岗竞聘为科研岗。

实验室人力资源部负责人陈圆说:“针对科研和技术保障序列,实验室还可以自主开展职称评审,这又给科研人员的职业发展提供了目标和努力的方向,进一步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实验室还鼓励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发展和工作需求申请读书深造。“感谢实验室为我提供工作和学习平台,我将加倍努力,用所学知识回馈实验室。”装备中心科研主管王宏说。他是最早一批从共建单位双聘到实验室工作的,2021年正式入职实验室,在职期间一边在华中科技大学深造,一边管理多个科研项目,如今担任系列矩形可移动柱稳式养殖网箱(“金海1号”“恒燚1号”“海威3号”)设计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聚智攻克“卡点”技术

湛江为青年人才搭建成长成才舞台,通过实施揭榜挂帅创新人才培养、技术攻关模式,推动青年人才在各项重大战略任务中充分施展拳脚。

湛江湾实验室成立以来,系统谋划海洋牧场研究与建设,重点围绕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产业组织进行全产业链技术创新,着力培育百亿级产业集群,现已突破装备和养殖技术等系列难题,唱响海上牧歌。实验室积极探索近海埋碳增油(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和红树林保护与利用等领域,服务低碳经济,建设“红树林”之城。

“发展智慧渔业有助于推动传统渔业养殖向工业化、集约化、智能化养殖发展。”实验室智慧渔业研究中心负责人杨仁友博士介绍,湛江湾实验室认真贯彻“立足湛江、服务湛江,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的指导思想,科研团队经过半年多的研究,综合考虑养殖平台态势感知和智能控制的需求以及适应性、经济性等因素,为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海威2号”提供了智能态势感知与数字化管理系统,将原本“卡脖子”的技术一举拿下。

杨仁友博士毕业于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归国五年,主要从事智能海洋机器人及深远海智能养殖系统研究。2021年4月入职实验室后先后组建智慧渔业研究中心,主持和参与多个国家、省、市项目。

丁新原博士于2021年6月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同年8月入职实验室,现为实验室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项目负责人。其间,他紧密围绕实验室“两瓜一林”的科研方向,立足湛江市红树林资源优势,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等研究工作。

在上级坚强领导与全力支持下,丁新原先后协助实验室挂牌成立粤西首家红树林保护研究中心、引进学术带头人、承办湛江市红树林科学论坛、联合主办中国(湛江)红树林高端论坛,组建研究团队、制定工作方案、搭建科创平台、推动红树林种养耦合示范工程建设等。

“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高层次人才宽心安心舒心”,丁新原深深感受到实验室在引才、用才、留才等方面的好政策、好待遇。这里院士名家云集、科研氛围浓厚、平台条件坚实;这里安家费和项目启动资金充足,高层次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等福利优渥……对此,丁新原表示感恩和珍惜,并立志以“锻造南海科技栋梁,打造粤西红林金山”为己任,带领团队探索一条能同时兼顾当地生态环境效益与社区居民可持续生计的融合发展之路,助力湛江市“红树林之城”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为科技人才“量体裁衣”

湛江对青年科技人才求贤若渴,全力推进“菁英托举”行动,通过实施博士博士后人才专项支持计划,设立青年人才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举办青年人才论坛,建设青年人才公寓等,不断健全青年人才“引育用留”政策链条,厚植青年人才培育沃土。

“当时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湛江湾实验室科研岗应聘,没想到最后还是回到了家乡工作,并且从事的是自己喜欢的科研工作。”让陈康弟看中的正是湛江重视青年人才,积极营造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浓厚氛围。

湛江湾实验室分管人力工作的副主任洪鹏志表示,作为一家年轻的科研机构,湛江湾实验室大胆创新、机制灵活,在省、市的大力支持下,对照珠三角的薪酬自主制定了薪酬体系。湛江湾实验室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给予科研团队筛选人员自由权,鼓励自由探索+协同攻关,实行仪器设备统筹管理。一个科研团队既有研究员、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也吸纳硕士研究生参与科研工作。为了人尽其才,项目组还开发了见习岗、科研助理岗,吸纳高校毕业生。包容、开放、充满活力的科研氛围不断吸引着优秀科研人才来此就业。

通过多年的发展,湛江湾实验室集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高水平科研团队,并持续推动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科研团队建设。湛江湾实验室对于高校毕业生,特别是湛江籍的毕业生也更加有吸引力。

与此同时,湛江湾实验室主动融入全市人才高地建设,以人才链为牵引,激活创新链、服务产业链。今年8月15日,湛江市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党委正式挂牌运行,着力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海洋渔业产业发展的优势。湛江湾实验室也是参与单位之一,共同推进海洋牧场选育种攻关、产业化生产和海洋牧场装备制造业发展等重点任务,构建现代化海洋牧场产业链资源共用、愿景共谋、路径共商、成果共享、抱团发展、同向发力大格局。

据介绍,实验室充分整合中船集团海洋装备优势、中海油集团海上平台和运营优势、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优势、广东医科大学药物研发优势,深度对接湛江水产传统优势,跨界融合形成“深远海养殖技术与装备研发及产业化”研究主攻方向,采取全产业链创新方式,按照养殖装备、养殖智能化技术、深远海优质鱼种育繁推、养殖鱼类精深加工、能源自供给、养殖服务保障体系、通信与大数据等七大板块,实行平行创新,实现全面突破。

“因此,湛江湾实验室的用人也立足产业,将人才链和创新链、产业链进行了深度的融合。”洪鹏志表示,湛江湾实验室聚焦创新链激活人才链,围绕创新链攻关课题,实施精准的引才模式,有效调动人才创新动能,提高课题攻关率和成果转化率。

此外,湛江湾实验室借助共建单位的人才优势,秉持“不为我所有,但为我所用”的原则,以双聘的形式引进人才,为实验室开展科研攻关、团队组建、引育人才。


编辑:王闻闻
值班主任:苏碧银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