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山区坛坡村的傍晚小院,市民享受可口的美食和美好的休闲时光。 记者 张锋锋 摄
傍晚小院、北湛夕阳、人来人往、小山坡露营、TT独咖、错木空间……连日来,记者走访赤坎、霞山、麻章等地各庭院或老建筑,看到房前屋后的空余土地、空闲资源被整合利用,打造成餐厅、清吧、咖啡馆、露营地等场所。这种“庭院经济”使闲置院落变成了旅游休闲消费新场景,也为市民增收致富增加新渠道。
小庭院,能有大作为。近年来,湛江积极引导市民群众开展绿美行动,鼓励大家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土地发展多元化“庭院经济”,增添文化风味的同时扮靓周边环境,并增加就业岗位,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将“小庭院”建成增收“经济园”。
老建筑变身“网红打卡点”
追忆旧时光
“呜呜呜……”绿皮的火车发出鸣笛声,木质的桌椅板凳透着古韵味,点上一杯咖啡,惬意地坐在庭院中,时不时可看到火车从眼前飞驰而过……在赤坎区草苏村,一间名为“北湛夕阳”的休闲空间,因火车文化主题,成为不少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地。
“90后”的冯振华,是这家网红休闲空间的主理人,大学毕业后,他选择去广州打拼,5年后回到湛江,开始了富有挑战的创业之路。
“学习艺术,从事装修行业,对于青砖瓦砾跟年代悠久的事物比较有兴趣,但第一次接触餐饮,还是不够自信。”冯振华介绍,这里原是湛江旧北站,距今近70年,为了保留建筑原有的风貌,他和伙伴阿德、阿翔在最初设计时并没有“大动干戈”,而是保留了原有的结构,把火车元素与文化、艺术、生活巧妙融合,打造成为历史与当下、记忆与未来对话的开放性空间。
冯振华认为,一个好的作品,应该是融入当地。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湛江旧北站的历史,而这里曾经是他们父辈大汗淋漓,大包小包拎上拎下奔波各地的地方。
走进“北湛夕阳”的“站台”,铁轨木、煤油灯、电话、水壶、乘务员帽子、徽章、收音机……铁路工人曾经使用的老物件、老设备随处可见,现代艺术与怀旧的融合,市民可“沉浸式”体验那份历史记忆。记者从主建筑走出去,就是一个与铁道相邻的庭院,远处便是西城快线黎湛铁路跨线桥,院里还矗立写有“湛江站——黎塘站(黎湛铁路)”北站站牌,吸引不少在此市民拍照打卡留念。
目前这里不仅成了人们休闲消遣的好地方,还成了摄影爱好者的打卡地。地方不大,但旧北站原有的主体元素与现代装点景物相结合后,成了赤坎片区,乃至周边地区的休闲新地标。
位于霞山区海头圩的一栋名为“人来人往”的小橘楼,它的主人是一位来自茂名的“90后”姑娘小刘,她通过整合荒废庭院,打造成港风小店,塑造消费新场景。
“两年前来湛江游玩,就深深喜欢上这座海滨城市,经过朋友介绍,就找到了这栋带有庭院的小楼房。”说起庭院的变化,她打开了话匣子。“当时第一眼看到这栋房子,感觉是‘老破烂’,也不知道有多少年历史了,又乱又脏,很多垃圾要清理,但月租便宜,经过3个月的时间,亲力亲为一点点收拾出来,才有了小店如今的模样,没想到成了网红打卡点。”
走进店内,融合了港风和涂鸦风格的复古装修扑面而来,贴有海报的墙壁,配上黄晕的灯光,沿窗的桌椅,就连收银台都显得个性十足,夸张不失独特。“我喜爱港风老物件,淘了许多来装饰小店,老街里的市井烟火气,与港风街头十分相似。”小刘说,这里主打冰淇淋烤红薯、动物卡通冰淇淋等独创产品,深受年轻人青睐。往来忙碌的人,满是亲切,希望来到这里的人都感受到人情味和温暖,三五好友坐在一起,畅聊人生。
巧用闲置庭院多元经营
打造消费新场景
绿植、秋千、清吧、小鱼池、玻璃房、咖啡屋、小菜园等错落有致,别具一格,每一处都画风十足……10月5日17时许,记者走进位于霞山区坛坡村的“傍晚小院”,院内清新优雅,落日的余晖,抖抖地铺满了整个庭院,眼前的田野,南柳河的流水,一览无余。
“心中一直有这么一个念想,利用自家庭院,‘营造’一个友善空间,朋友们可欢聚一起,喝喝茶、聊聊天、赏赏田景等。”当女主人崔春霞提到“傍晚小院”,眼里有星光闪闪,满是热爱的光彩。
正为客人上菜的崔春霞是坛坡村的外来媳妇,以前房前屋后的2亩多地一直空闲着。去年8月,她以霞山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带为契机,通过对自家的闲置庭院进行整治,改造成农家小院,开发团建餐饮、露营烧烤、休闲采摘、亲子互动等功能,让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变成茶余饭后的“休息之地”和“创收之所”。自开业后,下午和晚上来小院休憩、聚餐的人络绎不绝。
“这里离市区近,有田野和河流,是一个非常适合观赏日落的地方,晚上还有露天电影,抬头就看见漫天星辰。”家住赤坎区的李小姐,手捧一杯咖啡,坐在院子的草坪上,看院子外的大田青绿。她说,这里刚开业时,她就慕名前来打卡过,如今不时也会约上好闺蜜过来这里放松。
喧嚣之外,“庭院经济”提供了一个暂离日常、回归田园生活的优质选项。“这里距霞山市区仅十几分钟车程,依托区位及自然环境优势,我们多元经营,曾和村民合作举办亲子草莓采摘活动,取得良好效果。”崔春霞告诉记者,这里田地多,不同季节有不同“丰”景,与村民共同开展农耕研学,既实现“乡村即课堂 农民当老师”,也带动了当地村民致富增收。接下来,傍晚小院将利用撂荒地种植果蔬、闲置房屋打造民宿等,发展庭院+微种养+微农文旅等模式,发展“微”型“庭院经济”。大家不仅来参观、休闲、娱乐,也在小院里话未来、谋发展,让乡村消费新场景给人们闲适放松的美好体验。
“这里不仅有中式茶饮,也有西式的咖啡,既能在稻田边看乡村美景,也能在小院里体验成都人的慢生活。”来自遂溪的游客吴小姐说,自己通过朋友推荐霞山近郊游来到了这里,没想到在这不仅能享受到和城里一样的餐饮服务品质,也能拍出网红照片的“九宫格”。
正忙着接待客人的黄冠鸿是傍晚小院工作人员,他说,本想年后回广州继续发展,没想到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我在这里上班已有半年多了,每个月能挣7000多元。”
如今,在湛江广大乡镇,农家庭院正承担起多样功能。农家乐、民宿、采摘园,小超市……这些多种生产方式的家庭经营形态,演绎多彩角色。广大市民群众将闲置庭院重新包装,方寸之地变“致富园”,“庭院经济”正在让湛江各地焕发新的活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