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岛邓屋村一带红树林长势茂密,在当地生物多样性维持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南三岛邓屋村一带红树林湿地里,青蟹张牙舞爪,十分生猛。
红树林里养贻贝(青口),捞起贻贝喂青蟹,青蟹拉撒排入海,滋养红树益贻贝……一首打油诗,展现出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的新图景。
宋付平正在查看青蟹生长情况。
用光照射青蟹锯齿周围,通过观察透光程度可以判断膏多与少。
在南三岛,“红树林—贻贝—青蟹”养殖生态系统正在形成。推动形成这个系统的,是两个在海边长大的湛江人。一个是当地养殖户陈伟,一个是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湛江实验站水生生物疾病防控中心主任宋付平。
陈伟正在认真挑选青蟹。
青蟹被束缚双钳,等待打包转运。
陈伟一直怀念小时候赶海的日子。那时候,只要进入红树林深处,循着蟹爪的痕迹翻开一块石头或挖开一个洞穴,就能逮住一只青蟹抛进背后的竹篓里。但随着赶海的人和蟹笼越来越多,青蟹已难寻踪迹。
“养殖也是一种保护。”陈伟开始往自己的鱼塘、虾塘里放养蟹苗,但这种粗放的混养模式,青蟹“亩产”不足百斤。因为没有循环水,青蟹容易感染细菌,脱壳时又被鱼虾攻击,长大了还会自相残杀,甚至打洞跑了。
肉多味美的青蟹。
直到去年底,在宋付平的技术指导下,陈伟的养蟹模式才得以升级——青蟹从露天的虾塘鱼塘搬进每间100多平方米、有棚遮雨保温的“小居室”。
青蟹膏肥黄满。
过去投放冰冻贻贝或鱼虾作为饵料,不仅养殖成本高,还会污染水质。如今陈伟给蟹池投放活贻贝,而这些“天然饲料”就来自近海的红树林和河沟。
“这叫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把红树林和贻贝、青蟹串联起来,从看不见到摸得着,从不可控到可控。”宋付平介绍,涨潮后,海水经过红树林过滤,进入蟹池作为养殖水,一周后蟹池排水流进贻贝养殖段,其中的青蟹排泄物、饵料残渣不仅可以作为贻贝的营养物质,还能滋养红树林。
一盘青蟹新鲜出炉。
记者来到南三邓屋村的海边养殖基地,远处鹭洲大桥的主桥墩巍然耸立,蜿蜒的南三河朝着大海流淌,咸淡水交融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养殖户沿着河沟和红树林周边“种植”贻贝种苗,过一段时间后就能收割团团簇簇的贻贝。
茂密的红树林在南三岛海边镶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据了解,红树林的根系能够过滤污染物,改善水质,降低水产品病害率,从而提升水产品品质。其枯枝落叶沉积到土壤分解后,还能为鱼虾蟹、贝类提供天然饵料,从而节约养殖成本。
今年上半年,陈伟的青蟹养殖示范基地取得成功。目前,他正在海边新建200多亩的推广基地,打造大棚蟹池100多个,下月起铺膜、搭棚、放苗,明年春节前首批青蟹将推向市场。
借鉴珠三角的桑基鱼塘模式,南三岛的红树林种养耦合模式正探索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养殖路径,既能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还能让养殖户守着红树林有饭吃。
扫二维码,一起探访红树林版“桑基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