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定,来自雷州市覃斗镇,年轻时当过兵,退役后干过农活,从20世纪80年代起便在水产行业“摸爬滚打”。目前,海威农业集团的“海威1号”和“海威2号”是湛江海洋牧场的两大“明星”平台。这期《弘扬企业家精神 推动湛江高质量发展》将走近刘定与海威农业集团。
在雷州半岛西海域,海水波光粼粼,乘坐船只驰骋在这片广袤的海域时,能看到海中央点缀着一个个深水网箱,水面上是两个长方体形状的养殖平台——“海威1号”和“海威2号”。
“‘海威1号’里养的是鳘鱼,平均每条重量能达到20斤;‘海威2号’试养了一批金鲳鱼,这两个平台不仅安全,年产值预估可以达到5000万元。目前,‘海威3号’正在完善设计中。”刘定说。
“海威2号”养殖平台。 记者 欧阳泽 摄
从虾苗起步逐步深耕水产
刘定出生于1961年,家里祖辈都靠打鱼和种植为生。1987年起,他跟着专家教授学习养殖技术,后来回到家乡发展种苗。兜里揣着2万元,刘定承包了一家小型对虾种苗场。1994年,刘定创办湛江海威水产有限公司,随后又创办了湛江东腾饲料有限公司、广东画景食品有限公司等。
从家乡起步,刘定也以实际行动反馈家乡,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他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支持家乡建设,完善交通道路,修缮建设小学等,无条件向村民、退役军人传授养殖技术。
实现全产业链“育繁推”
农以种为先。种业位于农业产业链的最前端,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芯片,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优良品种的支撑。创业以来,刘定便深知种业的重要性。“从东方对虾,到长毛对虾、草虾,再到南美白对虾,这些年来,国内虾苗几乎都是进口的。我们也一直在坚持探索,希望能够研发出自己的对虾品种。”
海威农业集团先后建立了省级南美白对虾育种工程中心、基因组分子对虾育种平台以及海水鱼种业研究平台,配套有东海岛石斑鱼亲本培育与种质储备基地、雷州纪家苗种繁育基地,形成了南美白对虾、特色名优海水鱼良种培育及规模化养殖的全产业链“育繁推”研创平台。
今年5月,湛江市首个在企院士工作站——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林浩然院士工作站揭牌,直面海水鱼苗种培育、优良种质创制关键的“卡脖子”技术问题。院士工作站计划每年安排5-10名团队成员进驻生产基地,并持续引进5名以上高层次人才,形成在湛科研团队。
走向深远海 让海上养殖更安全
传统海上养殖靠天吃饭,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颗粒无收”可能就在朝夕之间。过去,海威农业集团深远海养殖装备以深水网箱为主,2020年一场台风来袭,对企业造成了超1000万元损失。如何改变这种情况、让养殖更安全,成为刘定思索的问题。此后,“海威1号”“海威2号”等系列智能养殖平台应运而生。
2022年4月,“海威1号”建成投产,成为雷州半岛首个半潜桁架式渔业数字化智能养殖平台。该平台配备完善的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系统,搭载有饲料储存模块、自动投料机、吊机、水上水下视频监控、水质实时测量等自动化养殖装备,养殖空间充足,可作为规模化重力式网箱“补给站”,克服了传统陆海运输浪费人力及时间的缺点,实现生产减损增效。
今年6月,更加先进的“海威2号”建成下水。该平台造价超3000万元,依托“海威1号”数据进行深度优化研发,平台体积更大、抗风浪能力更强、智能化程度更高,是广东目前规模最大的海上智能养殖平台,养殖水体达3万立方米,每立方米水体可养殖20公斤鱼类。
“海威1号”“海威2号”都可抗15级台风,在近两年台风季中,这两个平台的表现可圈可点。即便台风造成鱼的伤亡,也更便于进行统计清点。“平台最大的优点是安全,而且操作起来方便,在运行中节约很多人力物力投入,工人不用在海上来回穿梭。现在‘海威2号’上只需要两三个人进行管理。”刘定介绍,“我们可以把选育多年的鱼种放在里面,不用担心台风来了,多年选育的心血一下子就没了。”
眼下,在养殖板块,海威农业集团已经形成了“1+N”布局模式和陆基、近海渔排、深海重力式网箱、深远海桁架式养殖平台的轮转,大大提升了养殖效率,推动湛江海洋牧场建设实现智能化、现代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进行渔旅结合,继续提高产品质量和品牌知名度,也希望各级部门能够共同支持海洋牧场的发展,把刚开始的路铺好,后面行业发展就容易了。”刘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