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行人带上伞具躲避雨水。记者 张锋锋 摄
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已经悄然过去,秋冬交接时节,早晚气温也已经明显下降。,广东省名中医、湛江市第二中医医院肺病科主任中医师刘晖提醒,霜降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此后则也意味着冬天的开始。虽然前段时间下雨,湿气大,但仍以秋燥为主,加上日夜温差大,结合湛江本地的气候特点,养生要做好保暖,又避免湿气过重,更要注意润燥养肺,做到保暖、祛湿、润燥不误。
防寒保暖,多注意颈部、腰部和脚部
一场秋雨一场寒。刘晖指出,雨后降温,早晚温差大,人的脖子、腰肾、脚踝处于人体阳气运输的主要通道上,且肌肉较少、血管丰富,一旦受寒便会引起相关部位的疾患。因此,在阴凉的秋雨天,颈部、腰部和脚部这三个部位的保暖很重要。
暖颈
现代都市生活中,使用电脑、看手机已常态化,长时间久坐也使得颈椎问题普遍存在,其中以慢性劳损最为常见。因此,刘晖特别提醒,脖子一旦受寒便可能引发血管的收缩、颈部肌肉痉挛、神经水肿,诱发颈椎病或让原有的颈椎病雪上加霜。
防止脖子受寒,最简单方法的就是戴围巾或穿高领衫,让脖颈不外露。与此同时,配合扩胸仰头抻筋骨,即双手交叉放在颈后,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使得脖颈与手臂形成“抵抗”之势,锻炼头颈部肌肉。
暖腰
刘晖说,中老年人比较高发的寒湿性腰痛,是由腰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引起,阴雨天则会加重。而女性腰部受寒引起的气滞血瘀,则会影响卵巢等生殖系统机能。
日常除了戴腰围保暖外,也可通过按摩疏解不适:双手掌相合,快速搓磨,手掌搓热后直接捂在肾俞穴(俗称“腰眼”,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上,用手掌温暖腰肾,同时双手顺时针按揉。
暖脚
“脚踝部有200多个穴位,寒气一般都是从脚底侵入。”刘晖说,除了穿厚袜子外,泡脚也是保护脚踝的好方式。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即可。
另外,泡脚时加些中草药效果更好。一般使用有温经作用的透骨草、川椒、干姜、桂枝等,及有活血通脉功效的红花、当归、鸡血藤、艾叶等,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搭配使用,一般每味药用10克即可。需注意的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患者使用前应询问医生。
饮食有度,要祛湿润燥两不误
在饮食方面,秋冬交替时节,特别要注意饮食有度,尽量做到祛湿润燥两不误。
祛湿的常用方法有两种,一是健脾除湿,二是芳香燥湿。刘晖介绍,芳香燥湿的藿香、苍术多辛温燥烈,易伤阴液,因而不建议多用,最好是健脾祛湿,以培土生金法为宜。日常可以选用茯苓、莲子、芡实、山药、白扁豆等药食材,“这些都是白色的药食,白色归于肺,可以经常用来煲汤煲粥”。
刘晖提醒,想要润燥不生湿,日常饮食还应少用“滋腻”的补阴类食材例如阿胶、大枣、熟地黄等,“这些虽有养阴生津之功,却也有滋腻生湿之嫌”。最好用清润的食药材来清肺润燥,如百合、沙参、玉竹、山药、秋梨、甘蔗、藕、蜂蜜、鸭肉、乌鸡等。
另外,深秋时节水果的食用则要避免刺激肠胃。俗话说,“秋瓜坏肚”,应少吃生冷水果,尤其西瓜、香瓜等,可以吃一些苹果、梨、葡萄等应季水果。
食方推荐
♦ 胡椒猪肚山药汤 ♦
材料:猪肚一只,胡椒10克,山药200克。
做法:将一整只猪肚洗净,10克胡椒捣碎后塞进猪肚内,拧紧猪肚口,小火煮1.5小时左右,放入200克去皮切块的山药。将猪肚捞起切成肚丝,再放进汤内同炖30分钟,调味即可食用。
功效:胡椒性温热,温中散寒;猪肚健脾养胃,散寒止咳。该汤方适合淋雨受冷后食欲不振,恶心反胃,手脚不温,脾胃虚寒者。
♦ 四神百合马蹄瑶柱汤 ♦
材料:茯苓10克、山药10克(或新鲜铁棍淮山50克)、莲子10克、芡实10克、百合10克(或鲜百合1颗),马蹄30克,瑶柱5粒。
做法: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盅中,加适量清水,隔水炖90分钟。如取鲜百合,则出锅前10分钟加入,味道更鲜甜。
功效:此汤健脾祛湿、润肺益气、养颜降燥作用,日常保健一周1次即可,脾虚湿气重兼有口舌咽干、皮肤干燥者,一周可用2-3次。
♦ 党参百合瘦肉汤 ♦
材料:猪瘦肉150克、党参30克、百合20克、罗汉果半个
做法:猪瘦肉洗净切块备用;党参、百合、罗汉果洗净放入砂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滚后,放入瘦肉,改文火煲一小时,加盐少许调味即可。
功效:百合清肺生津润燥,党参补中健脾益气;罗汉果止咳化痰,此汤口感清甜,具有防治感冒作用,同时适用于感冒后干咳或有痰质粘难咯者。
♦ 淮山白扁豆百合粥 ♦
材料:淮山20克、百合15克、白扁豆15克、粳米50克、干桂花少许。
做法:淮山、干百合、白扁豆提前冷水浸泡1小时,与淘洗好的粳米一齐放入砂锅,加适量清水,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煲30~40分钟,关火撒上干桂花即可。
糖尿病患者,可粳米减量或不加。
功效:此粥健脾益气润肤不生湿,适合脾弱湿盛,食少纳差,肢体无力者。
♦ 橘红罗汉果茶 ♦
材料:橘红2~3片、罗汉果1/4个。
做法:用清水冲洗后,橘红用100度开水冲泡10分钟再放入罗汉果泡15分钟即可,可每日1剂随时饮用。
功效:此方有利咽润肺、消痰止咳的功效,适用于体内有痰湿,秋季咽痒咳嗽,痰多质黏,咳痰不爽者。
保暖养生小贴士
☞ 避雨淋,防寒湿
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冬交替时节,下雨天外出要尽量穿雨衣,着雨鞋,打雨伞,不蹚水。若冒雨涉水后,则切勿待在空调房中,应当及时擦干身体,换上干爽的衣物。接触积水的脚部,要及时清洗擦干并穿上棉袜,以防寒湿从脚心也进入身体,诱发关节炎、湿疹、接触性皮炎等。
☞ 健身运动要量力而行
金秋时分,健身运动可选择徒步、打球、爬山、游泳,阴雨天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六字诀、八段锦、瑜伽等调息养神,激发人体自身的阴阳气血。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秋敛季节,不宜大汗开泄,导致伤阳耗阴,要做到“形劳而不倦”,循序渐进,运动量以微汗为宜,一样可驱走体内湿气。
☞ 保证睡眠,不赖床不熬夜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曰:“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秋季应早睡早起,早睡以顺应阴精之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展,以应和“收养”之道。
刘晖说,“秋乏”其实正是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表现,要改善此中状态,保证睡眠很重要,要改掉晚睡的习惯,最好每天争取比夏天多睡1小时。
☞ 畅情志,保持良好的心态
秋雨绵绵,草枯叶落,容易让人产生淡淡的忧愁,情绪低落,胸闷乏力、烦躁不安。因此,秋季是抑郁发作的季节,应“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即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
秋冬时节,我们更要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选择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外出秋游,登高赏景;或静心练气,收敛心神;或阅读、听音乐,转移低落情绪,使肺气清肃,顺应秋季收敛的自然特性。
☞ 注意补充水分
秋季空气干燥,人们易上火、伤津,多喝水,利于补充身体水分,还有润喉、润肺的作用。饭前喝水,还有养胃的作用,可预防吃撑。
尽量多喝温水,阴雨天饮用冷水,会导致脾胃不适,造成头晕乏力、痰重等症。喝水也不适宜太快。喝水太快,进入身体内水分太多,会迅速稀释血液,增加心脏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