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唐天马城。
日前,中国报业发展大会暨中国报业协会六届二次理事会在天马故乡甘肃武威召开。大会以“新媒体新技术·新机遇新服务”为主题,邀请中央和全国各地160余家报业传媒单位的社长、总编辑及新媒体负责人相聚武威,共话中国报业新发展、共商媒体融合新路径。本报专门派人参加会议并随队进行了调研采访,见证古丝绸之路上千年古城武威在大漠戈壁上书写的崭新传奇。
武威市区夜景。
武威市概况:
武威市,甘肃省辖地级市,古称凉州、姑臧、雍州,地处中国西北地区,甘肃省中部,是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的出土地。198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对外开放城市,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地设市,2005年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12年被命名为中国葡萄酒城。现辖凉州区、民勤县、古浪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全市总面积3.2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44.51万人,2022年,武威市地区生产总值663.4亿元。
古浪县八步沙两山创新实践基地。
缘何天马是故乡?
武威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历史上曾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自古以来就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争战几人回的场景见证武威千年历史。
武威雷台公园中的马踏飞燕。
1969年,在武威雷台距今2000年的东汉墓穴中出土了国宝级的文物“马踏飞燕”铜奔马,这个铜奔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
站在东雷公园铜奔马前凝神仰望,思绪万千。这匹青铜铸成的骏马,从两千多年历史的尘烟中奔驰而来,昂首嘶鸣,长尾飘舞,凝固成“马踏飞燕”的永恒瞬间。汉书《天马歌》中“天马徕,开远门。竦予身,逝昆仑”和日行千里的神话传说重现人世间。
1983年10月,原国家旅游局将“马踏飞燕”铜奔马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武威也成为天马的故乡。
武威这座低调的千年古城,今天已挡不住“天马文化”魅力对世界各地旅行爱好者的向往。甘肃公航旅集团投资58亿元建造的“汉唐天马城”,2023年5月建成,成为一个集遗址保护、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娱乐、配套公共服务设施等于一体的综合型城市中央文化观光景区,吸引着八方游客。
古浪县富民新村的党群服务中心。
扶贫搬迁换新颜
深秋的武威天高气爽,碧空如洗。记者和采访团一起走进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宽阔的广场、整洁的村道、完善的基础设施、鳞次栉比的农家小院,秀美乡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现。
在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内,“铭记、溯源、蝶变、感恩、逐梦、践行”六个单元展现了富民新村的“蝶变”之路。为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困境,从2012年开始,古浪县持续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6万多山区群众搬进了交通便利、设施齐全的黄花滩生态移民区。
我在几张新旧对比的照片前凝神细看,村民们搬迁前在山脚边的土坯房屋和如今清新明亮宽敞的住房形成鲜明对比。
一张张开云(中国),一个个故事,让记者深受触动。“在党的领导下,富民新村建成了美丽新农村,群众的生活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产业兴、村庄美、村民富。”黄花滩村民说。
2022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9.88万元,是2019年的3.86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85元,是2019年的1.72倍。全村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先后荣获“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沙漠“愚公”第二代治沙人郭万刚与村民。
沙漠“愚公”见证“蚂蚁森林”
经过1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武威市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展览馆。
八步沙位于古浪县土门镇境内,是腾格里沙漠南部边缘向南凸出的一片沙漠。“一夜大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曾是八步沙的真实写照。为了保护家园,20世纪80年代初,郭朝明等6位村民义无反顾挺进八步沙,以联产承包形式组建集体林场,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地。42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接续奋斗,在八步沙、黑岗沙以及古浪县北部沙区完成治沙造林30.63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44.93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6000多万株,以愚公移山精神生动书写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绿色篇章,为构筑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观完展览馆,我们实地来到治沙现场。放眼望去,沙漠高低起伏,花棒、柠条、沙拐枣等沙生植物牢牢扎根住土地,在沙海中荡漾出一片耀目的绿,与蓝天白云交相辉映,美丽如画。
武威的“蚂蚁森林”。
此时,一个电话打来,原来是朋友听说记者到武威出差,让记者帮她查询一下是否有她在支付宝“蚂蚁森林”公益项目中在当地种植的花棒。看着她的证书,2019年1月21日申请,在甘肃武威已种植花棒1棵。记者立刻有了亲切感和使命感,虽然无法从她的树苗编号中立刻找到准确的对应位置,记者还是将1颗在武威沙漠中的傲然屹立的花棒拍照给她,圆了她的心愿。
林场的同志介绍,2016年8月,支付宝公益板块正式推出蚂蚁森林,用户步行替代开车、在线缴纳水电煤、网络购票等低碳行为节省的碳排放量,会被计算为虚拟的“绿色能量”,用来在手机里养大一棵棵“虚拟树”。“虚拟树”长成后,支付宝蚂蚁森林和公益合作伙伴就会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或守护相应面积的保护地,以培养和激励用户的低碳环保行为。2017年以来,武威市完成“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任务超过3000万穴。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互联网+义务植树”国土绿化途径。
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
示范区内种植沙蒿等植被。
科技治沙新成效
在凉州区九墩滩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内,当秋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映照在一片片光伏板上,在波光粼粼的金沙“蓝海”里熠熠生辉,蔚为壮观。一排排光伏板阻挡了风沙,一个个草方格留住了绿色……如今,光伏治沙在武威沙漠戈壁因地制宜、遍地开花,勾勒出一幅幅别样的沙海风光图。
据介绍,该项目采用“光伏+治沙”一体生态治沙模式,场区内种植沙米、沙蒿等植被,场区外围栽种梭梭、花棒等低矮灌木形成防护林。光伏产业的发展,不仅创造了经济价值,还能有效防风固沙,从治沙到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治沙模式,不仅实现了沙漠土地的治理改良,也带动周边群众靠沙产业脱贫致富。如今,这片位于凉州城区东北方30公里处的光伏治沙示范园区,已入驻光伏企业11家,实施光伏发电项目13个,总装机容量达到220万千瓦。根据规划,园区占地面积50万亩,装机容量将达到1500万千瓦。园区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到260.25亿千瓦时,年产值75亿元,上缴税金5亿元。
记者伏下身子,拍摄了几张难得一见的“沙漠反光板”照片。
民勤县的沙漠雕塑。
文旅名片:沙漠雕塑
武威另一张文旅新名片则是沙漠雕塑。在武威市民勤县沙漠雕塑国际创作基地,依托丰富的沙漠旅游资源,自2018年起连续举办5届沙漠雕塑创作营活动,共征集到来自90多个国家和地区2688位艺术家的8815件作品方案,最终由艺委会、组委会评选出符合沙漠环境和活动主题的作品方案132件,采用GRC、不锈钢、碳钢板、铸铁、铸铜、石材、水泥等材质,一雕一景,一塑一色,充分展现雕塑的艺术魅力、沙漠的浩瀚壮观以及民勤防沙治沙的深厚文化蕴涵。
采访团一行从汽车上下来,直扑沙漠远处,近距离感受雕塑艺术作品的魅力。不同于传统雕塑展览上精致细密的架上雕塑,沙雕中的作品利用沙漠沙丘、缓坡地形远近布局,取材自不同材质,配合着不同风格的设计思路制作而成,将艺术与民勤防沙治沙深厚的文化蕴含相结合,凸显着艺术与生态结合的震撼,传播着人沙和谐共生理念。雕塑既有传统,也有现代,既有深度也有思考。
夕阳西下,沙漠深处的雕塑透露出不一样的景致。采访团成员流连忘返。
在武威的几天中,采访团听介绍,问情况,看变化……每到一处,媒体代表都为武威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由衷点赞。在奋进的新征程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竞相绽放,群众安居乐业,正展示着崭新的风貌,释放着生机勃发、磅礴大气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