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上午9时许,正是湛江市二十八中学的课间十分钟时间,在操场上,身着统一校服的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排起整齐的队伍,随着哨声响起,学生们跟着广播跑操,操场上瞬间热闹起来。
然而,并不是每一所学校的“课间十分钟”都能如此欢乐。近日,山西晋中一位老师发布视频,视频中偌大的校园空空荡荡,有七成的学生课间不出教室,老师吐槽“课间圈养现象愈发严重”,这种现象引起了多家权威媒体,甚至教育部的关注。
连日来,记者走访湛江多家学校,发现当中既有抓紧“课间十分钟”让孩子动起来的,也有出于各种因素考虑而不建议学生课间到操场玩耍的。
市二十八中学的课间呼啦圈活动。 记者刘冀城 摄
这边很热闹
根据学生特点设计运动
11月中下旬的湛江,天气渐凉。但下课时间,在湛江市二十八中学的操场上,记者感受到了运动热浪。在操场上,高年级的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跑操;另一边的篮球场及空地上,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在老师的指导下,玩起跳绳、呼啦圈、篮球、乒乓球等;一二年级的学生则在教室里跟着老师做起课间操,十分欢乐。每一张稚嫩的脸颊都因运动而神采焕发。
“你看,有些孩子微微出汗了,运动效果也达到了。我们根据孩子年龄及生长发育特点设置了不同的运动项目。课间十分钟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动起来,得到放松和锻炼,让运动成为校园学习的一部分。”湛江市二十八中学党组书记邓湘龙指着操场上的同学们向记者说。
该校体育老师余华聪告诉记者,该校不仅注重教学提升,也要提升学生体质,“但因学校空间有限,因此要根据不同年级来合理安排活动的项目,高年级跑操,低年级课间操,我们舞蹈老师也参与编排,尽量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
廉江市塘蓬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在校园内进行课间体育锻炼。 记者张锋锋 摄
利用校园空间让学生动起来
记者又来到麻章区太平镇中心小学,课间十分钟,孩子们正在校园运动,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的项目,如跳绳、跑步等。据介绍,麻章区太平镇中心小学充分利用操场、校道、小广场等空间,解决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场地窄”问题。“我们学校一直重视学生的课间10分钟,这几年我们学校都在想办法组织开展课外活动,让孩子出点汗,放松眼睛和大脑。”麻章区太平镇中心小学校长沈国生说,通过运动让孩子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精力更加充沛,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学习中,除了课间十分钟活动,该校每天还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学生跑操、耐力跑步。
在廉江市塘蓬镇中心小学,每天一到上午9时的课间,全校学生都要到操场集中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跑操,作为偏远的乡村学校,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认真负责地组织学生坚持锻炼,让孩子真正走出教室,感受运动的魅力,放松身心。
那边很冷清
安全为重 “困”于教室
下课了,但在市区某小学内,操场上的人数并不见增多,留下的还是上一节上体育课的学生在抓紧时间玩耍。
“从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对我们说上下楼不安全,下课不许到操场玩耍。一开始,我常常溜到楼下操场玩耍,被罚了几次后,我就慢慢改正‘缺点’了。现在我读四年级了,早已经习惯了,平时老师强调我们要注意安全也不能在走廊追逐。”小男孩平平(化名)告诉记者。
在市区里,课间十分钟孩子被“圈养”在教室的情况并不少见。市区另一所小学的一位班主任说:“最主要还是考虑到安全因素,孩子们上下楼梯怕他们不小心摔倒。在校园安全事故中,学校方的责任往往边界不清。无奈下只好让孩子尽量在教室里,即便在教室里也要尽量少跑动。”
记者采访了多位老师,他们均表示,观察近些年其他地区的校园安全事故的处理过程可以看出,若遇到校园意外事件,家长和舆论首先怪罪学校,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也往往先让校方负责,这就使得学校内部“不得不事事小心”,只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孩子运动。
廉江市塘蓬镇中心小学内,学生在课间跑操。 记者张锋锋 摄
老师拖堂 课间被压缩
除了安全因素之外,老师拖堂也是原因之一。不少家长直言,学校为了追求孩子学习的时间,一味挤压课间休息时间,“根本无法保证课间10分钟。孩子们的视线无法从书本上、教室里挪开,长时间的眼睛疲劳导致视力下降,大脑也得不到休息。每次孩子回来都吐槽,但我们根本不敢和老师说,怕得罪老师,也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家长们说。
麻章区中心小学一位家长不禁感叹:“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老师对课间活动的指导一直放不开,跳皮筋、丢沙包、打弹珠等课间游戏是一些‘80后’家长对学生时代的美好回忆,然而这一代孩子似乎被课间‘圈养’了。”
“现在学生的压力大,作业多,可以趁课间活动放松一下。有了学校的积极管理和主动关心,短短的十分钟可以让孩子收获运动的快乐,消除疲劳。孩子在户外看看外面的花草树木,能调节视力保护眼睛。每天回来,我都要问孩子在学校过得满不满足,开不开心,留意他的健康状态和学习状态。”家住在赤坎区的宋女士向记者说道。
在麻章区太平镇中心小学,学生在课间进行体育锻炼。 记者李忠 摄
破解“课间圈养” 需要家校携手
记者走访调查发现,针对课间十分钟活动,湛江部分学校还处于探索阶段,由于没有组织活动,因此到了课间,老师也并不要求学生一定走出去。
教育专家表示,课间十分钟不仅仅是两段学习过程中间的“放空”,对孩子们来说更是一段玩耍、想象、思考和社交的时间。通过课间游戏,孩子们学会了宝贵的沟通技巧、谈判、合作、分享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了解到,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课间休息,认为统一安排课间休息是非常必要的,也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部已经明确规定,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学校应当把立规定则的心思,更多地用在关爱学生、提升管理水平上,不能剥夺孩子到操场上跑一跑、跳一跳、喊一喊、笑一笑的权利。
教育专家表示,可以由班主任与体育教师相互配合,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对有意引入课间活动的活动项目进行讲解与示范;班主任则需要加强活动开展的实地监督;充分发挥家长和学生的作用,定期开展课间体育活动和游戏设计大赛并设置相关奖励,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与自律性;开展相关安全培训活动与演练,提升学生应急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校园规则的行为习惯,实现课间活动安全有序地进行。
保证孩子享有课间十分钟,改变课间“圈养”现象,需要相关部门和家长互相理解,携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