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在固碳储碳、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全国红树林分布最多的地级市,湛江近年来以建设“红树林之城”为抓手,全面推动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及开发利用。
如今,湛江市已经成立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全国首个聚焦红树林保护的慈善公益信托项目在湛启动,由湛江编制并推动发布《广东省红树林碳普惠方法学》,填补了我国蓝碳碳普惠核算方法学的空白,标志着海洋碳汇正式加入广东省碳普惠体系并参与碳排放交易,2021年率先完成全国首个红树林碳汇交易项目,为建设广东蓝碳交易中心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近几年,省政协委员、湛江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湛江市委会主委陈国凤多次建议在湛江建设广东蓝碳交易中心。在她看来,湛江是海洋大市,在探索海洋碳汇交易具有较为突出的政策优势。此外,湛江海洋碳汇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碳汇产业的天然优势,蓝碳交易前景广阔。丰富的“红树林之城”建设经验,也是湛江的突出优势。
在今年的省两会上,陈国凤再次发出呼声:“在湛江建设广东蓝碳交易中心,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海洋碳汇价值变现,既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助力实现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也有利于全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她认为,应给予高度重视和有效支持。
对此,陈国凤提出了几方面的建议。一方面,她建议省统筹做好顶层设计。成立专班专责推进,科学规划设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重点明晰海洋碳汇的产权权属。另一方面,她建议强化科技支撑,建立标准规范,支持湛江市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共建湛江红树林研究中心,加强海洋碳汇形成机理及其全球变化响应的基础研究, 从省级层面加快出台蓝碳碳汇计量标准和方法学体系。
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是广东省政府和广州市政府合作共建的国家碳交易试点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机构,她建议,建立与广碳所合作机制,共同研究制定符合蓝碳自身特点的交易管理框架、核证方法学和市场监管手段,为广东碳交易走在全国前列,作岀有益探索、积极贡献。
此外,她还建议出台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开发蓝碳领域绿色金融及其衍生品,开辟多元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多层次的蓝碳交易模式,制定个人、企业之间基于碳账户的交易、定价、对价等制度规则,鼓励包括国企、民企、私人资金等更多形 式的社会资本进入蓝碳市场交易,不断提高海洋碳汇价值的市场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