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深耕现代化海洋牧场,于湛江而言意义非凡,也是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1月24日上午,在广东省政协第十三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上,省政协委员、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院长李广丽发出湛江声音,围绕如何“全面推进海洋牧场建设 打造海上新广东”建言献策。
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广东省正以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蓝色引擎”。作为全省渔业大市,湛江近年来抢抓现代化海洋牧场新赛道,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湛江市支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十五条措施》,唱响海上牧歌。
“尽管广东是水产大省,但海洋牧场规划相对滞后,传统的海水养殖产业群主要集中于港湾、滩涂浅海,发展空间受限。”通过前期调研,李广丽发现,在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大规模的资金投入,我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进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集群,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融合等问题尤为突出。
她坦言,由于海洋牧场产业政策扶持相对滞后,大型水产龙头企业在科技创新、投资扩产等方面动力疲乏,中小型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水产产业高质量发展后劲不足。省内水产种苗企业数量多,但规模小、研发能力较弱。
如何解决现代化海洋牧场集聚效应不明显的问题?李广丽建议,一方面要加快编制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相关规划,加快建立和完善海洋牧场相关政策制度体系,构建科学高效的海洋经济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政府要超前谋划,利用全省不同区域的各自优势,加快推进现代水产品加工园区、水产冷链物流园区、水产预制菜园区、渔港经济区等大型海洋牧场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丰富海洋牧场产业融合模式。
科技攻关,种铸基石。针对水产种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她建议规范省内现有国家级原(良)种场和全国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并进行现代化改造,建成一批优势水产苗种生产基地,打造全国海洋牧场南方种业“硅谷”。大力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水产龙头企业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为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蓝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