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获悉,我市将着力提升雷州湾中华白海豚生境的保护力度,加强雷州湾周边污染源管控,逐步清理雷州湾附近海域养殖设施,强化涉海工程环评论证,制定严格的中华白海豚保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中华白海豚生存环境的干扰,协调推动雷州湾中华白海豚市级保护区升级省级,保护中华白海豚栖息环境更“宜居”,确保其得到更有效的保护。
为了不断推进海水养殖业更“绿色”,市生态环境局将优化养殖布局和调整养殖结构,推进海水养殖绿色转型升级,坚决清理林地、耕地、滨海旅游区内的非法养殖和沙质保护岸段周边的养殖,开展吴川金海岸高位池养殖尾水原位及末端治理示范点工程,推进从末端治理向前端治理转变。
依据广东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标准》加强日常监管,高位池养殖必须配套尾水处理设施,养殖尾水达标后方能排放;优化整合排污口,并将排污口设置在低潮线以下,对高位池养殖尾水破坏沙滩环境的追究生态赔偿责任。同时,优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环评手续,按照“疏近用远、近梳远拓、生态发展”要求,结合环境承载力,有序疏退 10米等深线以浅的“近海”养殖,科学规划10米等深线以深的养殖空间,对养殖规模实施总量管控,避免养殖密度过大和大量投放饵料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洋牧场绿色高质量发展。
整治重点海湾更“和美”。我市将持续开展“净滩护滩”志愿行动,构建近海岸垃圾清理和保洁长效机制,长期保持岸滩整洁;协调开展全市近岸海域生态环境监测评估,及时掌握海湾存在的环境问题;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加强临港区域产业项目生态环境准入管理,推动石化、钢铁、造纸等产业项目减污降碳增效,在建设前优化生产和治污工艺,建设中实施提标升级,建成后挖潜增效,尽可能将排放物“吃干榨净”,提升发展“含金量”“含绿量”;进一步提高海洋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处置能力,强化企业溢油防范和赤潮灾害的监测预警,确保湛江湾海洋生态环境安全。
推动海洋生态环境监管方式更“智能”。市生态环境局将利用无人机、遥感卫星等设备,持续对全市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监管,尤其是海洋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地内人类活动的监管、高位池尾水损害沙滩、国控点位水产养殖等问题开展监测,定期将问题图斑推送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及时发现问题,指导相关部门和属地政府加强整治。
开展海洋生态环境专项执法更“严密”。市生态环境局将联合湛江海警局、海洋综合执法队伍,持续开展碧海、绿盾等海洋生态环境专项执法行动,重拳惩治盗采海砂、非法倾倒,非法排污等破坏海洋生态环境行为,进一步完善执法协调机制,深化生态环境执法司法协同治理,不断推进“检察监督+行政执法”,强化陆海联动和部门联动,提升监管执法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下一步,我市将推进徐闻珊瑚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史遗留的养殖设施清理,确保今年4月底完成核心区养殖设施清理,年底完成整个保护区范围内的清理。强化保护区周边入海排污口监管,严禁新建、改建入海排污口,对于已经截污整治的排污口,加强日常巡查监管,避免重新开启使用。
湛江云媒客户端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