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至11月10日,广州的画家周湧和湛江的书法家林望,在湛江45号美术馆举办了一场穗湛书画交流的盛事——“寻真——周湧、林望绘画书法作品展”。
“玩山玩水玩风雅,看书看花看美人”, 周湧、林望两位相识多年的挚友携手办展览,书画生辉相得益彰,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呈现了各自对艺术的反思和探寻,并且阐述着相同的艺术主张——艺术寻真,当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寻找书画艺术的本源。
周湧:用现代水墨观显时代趣味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教授、岭南中国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周湧是一位学者型的画家,高挑、儒雅、沉稳,他依凭学院特有的文化背景,从理论到实践对中国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训练,积三十年之工,创造了自己独特的绘画艺术语言,成为中国当代水墨画的代表性画家,尤以表现现代都市人精神状态与审美品位的画风见长。
周湧画中的都市美人,娴静、雅致、瓜子脸,肤如凝脂,活脱脱水灵灵,在《闲情系列》中,美人目光如水,安然凝望,有如阳春三月。乍看,画中美人都是一张脸,但每一幅画都因不同的背景、构图和人物造型而呈现出不同的气氛,这种风格统一中的细节变化正是画家的高明之处,不同的细节,心灵、审美趣味与审美意向也在变化。
“艺术家要从生活中汲取养份,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社会从政治社会进入到商业社会,人的精神面貌和长相也在变化,审美趣味也在变,所以,我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服装、精神也有变,以求艺术语言和时代吻合。” 周湧说,他深谙作为一名画家,必须要创造出独特的绘画语言,并且一直在探索如何用现世的艺术语言表现现世的精神面貌和时代变化。
与女性题材的平和恬静相比,《建设者》气热如宏,如雄风袭来。画中几位建设工人身穿工装站在在工地上举目远望,脸上写满乐观、坚毅,背后留白处三道光束直冲云宵,整幅作品充满了精神力量和时代特色,生动再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期热火朝天的建设热情。这是周湧1984年的毕业创作画,“1984年搞毕业创作时,我选择了工业题材,和五六个同学到葛洲坝去体验生活,在那呆了一个多月,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周湧和记者说起了创作过程。《建设者》能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震憾心灵,也许是因为时代烙在了画家心中,而画家把用作品纪录了下来。
周湧相信画家必须生活在时代中,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身处学院的他目光始终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关注艺术领域最前延的问题,而他的作品也一直强调时代性。当“言水墨必传统”的格局不再能酣畅地表现时代时,怎么办?周湧和国内一些有思想有胆识的艺术先锋率先对传统的绘画语言进行革命,探索出传统与现代接轨的一种新的艺术语言——当代水墨。这个过程虽备受质疑,但周湧无畏,他说: “我关注绘画语言,而不是笔墨。”
当代水墨把中国画中线和墨的文学性和趣味性去掉,用平面的方式对笔与墨进行冷处理,使水墨这种形式能更直接地表现当今人们的视觉经验,这种变化呈现在《闲情系列》中,我们看到,对比鲜明的色彩和粗线条的勾勒笔法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画风格。
林望:醉心金农寻源秦汉
与周湧的现代水墨相辉映的,是林望书法作品中古拙、雅趣、野逸的“金农风”。
林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自小痴迷书法,临《张迁》、《石门颂》、《礼器》、《曹全》。临碑久了,林望渐悟:要在书法在有更大的建树,须置身书法的历史长河,浸淫其中,溯本寻源。2000年,已过而立之年的林望就读了暨南大学中国文化艺术中心首届书法研究生班,师从陈初生、曹宝麟、谢光辉教授,这一阶段,他对书法艺术美学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学习。
当今书坛,“二王”之风盛行,林望选择了迥异时俗的金农作为研习目标。金农是清代碑学大家,书风变化多端,晚年首创“漆书”,独步天下,为“扬州八怪”之首。林望醉心于金农高古独标的书风,仰止于金农超脱野逸的精神。为了更好地了解古人,他四处搜集有关金农的资料,购买有关金农的书法、画册,研读《金农传》,企望通过有关纪载与大师隔世对话。这个代入的过程像一场幽妙的时光旅行,他以赤诚之心,溯源探寻金农妙境,却迹化出了主流审美意识嬗递演变的轨道。他深悉金农面目容易模拟,但其内在的孤寒野逸精神难以撷取,因此,他从金农中期书法切入,以此作为基调,上溯秦篆汉简,不断融入自己的艺术感知,渐入化出之境,形成了自己隶书为基、古厚朴拙、异趣生动的书风,书法焕发出经过精神洗礼过的神彩,以单纯而轻松自如的状态呈现安静、优雅的美感。
事实证明,金农是位明师,而林望是高徒,研习金农数年,林望已经成为广东书坛翘楚:他的“金农体”独树一帜入展全国第九届国展;作品获广东省青年书法作品展二等奖;两次入展广东省书法最高奖“南雅奖”。
“醉心金农,生拙之风。用笔方阔,密而能空。”林望的恩师、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曹宝麟说,他为林望多年来坚守其志取得的进步感到欣慰。
“林望的书法风格如其人,沉稳笃实,自然大方,朴厚中又不乏圆融灵动之气。表面谦恭随和的他,骨子里却有着异于常人的执著与坚持。”暨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谢光辉作如是评价。
“虽偶耕笔砚,却高屋建瓴,入而能出,运以己意。学金农,秦汉为经,晋唐为纬,晋唐得笔,金石得气,秦汉壮骨,晋唐涵韵,虽为未足,气格已具,假以时日,大气方成。”与林望相交多年的岭南师范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宝光说。
“林望选择金农,一笔一划都不能偷懒。他对书法有很高的悟性和才情,那种专注的精神,更像是一位学者在做学术研究。”湛江一位书法家观展后如是感叹。
确实,林望对书法严谨的态度和不懈的追求,更像学者治学,他是一位追求完美的人,相信 “精美出于挥毫”,平时训练就很注重把感觉深入到字最微小的细节里,在笔墨线条的运动、空间和细致的变化中感受美与和谐;他坚持做有内涵的艺术,认为内涵的深浅不在于手段表现的繁简多寡,应“只吐一语而直挠痒处”。
登高望远,抵达理、法、趣的臻境,是林望对书法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