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手写春联遇冷 “传统年味”难回味?

2015-02-08 11:41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李亚强 吕婕

    “大年三十贴春联”无疑是很多人寒冬腊月里最温暖的记忆。临近年关,港城的春联市场一片火热,然而记者走访中却发现,印刷体春联一统天下,传统的手写春联却难寻踪迹。不少市民感叹,缺少了传统的墨香,“传统年味”也难回味,传统贴春联文化有待回归。

    调查——印刷体春联一统天下

    6日下午,赤坎区大德路“春联一条街”年味十足,沿街两旁随处可见挂出来的售卖春联。红底绒布,烫金字体,工笔描花,一幅幅印刷精致的楹联赢得不少市民的青睐。记者走访中发现,在沿街几百米的十多家春联店中,印刷体春联占据了大部分,仅有的一两家书写体春联却少有人问津。“这种1.6米的春联10元,那种绒布的要20元。”记者才走进店面,老板就热情上前招呼。在众多印刷春联中,几幅春联字体苍劲有力,颇有书法韵味,但仔细辨别竟也是印刷品。据老板介绍,这是通过扫描书法家所写的字而得来的,但价格要贵五六元。

    在靠近市十五小学的一家门面较小文具店门口张贴着一张红纸,上面写着“接写对联”。与其余商铺的热闹景象相比,这家小店显得较为冷清。据老板介绍称,这是替一位书法老师联系接写春联业务,手写春联的价格随长短不同而变化,最短1.3米,每对38元,比印刷春联贵上两到三倍。由于不仅货少价高,买的人也不多,生意并不景气。

    老街坊——手写春联更有年味

    印刷春联为何会大行其道?对此,不少年轻市民表示,相对手写春联,印刷春联不仅价格低廉,且图案丰富、画面精致。也有不少老街坊则感叹,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春联多是印刷品,很少有手写的。这种春联风格千篇一律,感觉没有了年味。

    家住海棠路的吕伯是一名退休干部,同时也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对各种字体颇有研究。相对印刷体春联,他更偏好红纸黑字、墨香四溢的手写对联。“贴春联是中华延续多年的传统习俗,为了保留它最原始的意义,我觉得还是贴上亲笔手写的更为合适,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吕伯感叹道,如今家家户户贴印刷体春联,传统毛笔书法也可能渐行渐远。

    今年46岁的阳江籍刘先生在湛江工作已有近20年,算是“老湛江”,尽管印刷体春联风行,但他却仍然坚持每年都要自己动手写春联。“在老家阳江,贴印刷体春联会被认为是没文化的表现。”刘先生说,老家的春联市场多是手写,不仅过年期间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手写春联,家家户户平时也争练书法,好在过年时“露一手”,由此也催生不少“民间书法家”。“写春联、送春联是一个风俗,如果都贴印刷春联,那传统的年味就淡了不少。”

    呼吁——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

    “中国最早的‘春联’,始于五代,最初叫做桃符,不是写在红纸上,而是或刻或题写在桃木板上。明代,‘贴春联’成了家家户户春节必做之事。明太祖朱元璋喜爱春联,甚至于传圣旨要求家家户户春节须张贴春联。”今年80岁的赤坎老书法家张仕隆说,虽然时代发展了,春联也与时俱进了,但贴手写春联这种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

    岭南师范学院书法专业大四学生小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因为小时候见到父亲写的春联,才爱上书法艺术的。小时候最爱和父亲一起把手写的春联贴上去,现在过年最开心的事情则是自己动手写春联。她认为,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但是这个习俗正在变得越来越淡。手写春联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而印刷的春联则是一种商品。尽管现在印刷版春联创意多、样式多,但“年味”却淡了。手写春联渐渐隐退的背后,更透出传统文化的遗失。建议商家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生产一些个性化的春联,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