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码头”栏目推出前期,市民对“湛江有没有渔人码头”一直争论不休,本报还主办了“渔人码头”话题沙龙,让市民面对面进行观点PK。随着报道的深入,市民对“渔人码头”的认知越来越深刻。我市专家和业内人士一致认为:把“渔人码头”打成文化洼地和旅游标杆。
为更好挖掘本土文化,丰富“渔人码头”的文化内涵,本报联合中鑫公司拟启动“打造‘渔人码头’ 寻根湛江文化”采风活动。启动后,本报记者将与市民专家到湛江各县(市、区)探访,从当地方言出发,寻找湛江本土文化的根。
湛江有着独特的民间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几乎“一县一俗,一乡一镇一‘术’”,真真正正“十里不同风”,是一座文化“金矿”。湛江老街坊张伯认为,每种方言都与当地的文化紧密联系。湛江方言众多,有吴川话、雷州话、本土白话、中原口音的普通话等,每一种方言本身不仅代表一种文化,还让不同的文化得以流传并延伸内涵。如吴川木偶戏、泥塑、雷州石狗、东海人龙舞、特呈岛艇仔歌、麻章傩舞、安铺八音、雷剧、文车醒狮、廉江白戏等均在方言的基础上蓬勃发展;而方言的独特魅力也让它们发展得更好。如今,要寻找雷州半岛文化的根,张伯建议从雷州半岛的方言入手去寻找。寻找后加以整理,找出其中可运用的部分,再进行提炼应用,使之在湛江“渔人码头”中体现出来。
湛江文化历史悠久,中原文化,古老的南越、俚僚等流入文化在这里互相碰撞、融合,不断充实、更新,逐步形成独放异彩的雷州半岛文化。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目前湛江已有“渔人码头”的初步规划,设计方案也已出炉,近期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中,力图把文化“植”入其中,打造成港湾城市精品,让“渔人码头”成为多元化的文化汇聚地。 为更好建设这一“文化名片”,本报启动“文化寻根”活动,现诚邀数名巿民同行。
有意者可联系周记者,联系电话:1376306453、1882070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