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重在传承 成在践行 贵在创新

2015-03-26 16:19 来源:开云官方网页版 作者:刘金凤

    开云官方网页版讯:3月19日-23日,台湾海砚会长陈明德率台湾书画艺术交流团一行23人来湛交流,并举办 “台湾墨•湛江情”作品展,90多幅书画作品带来同一源流下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艺术感受。展览期间,湛台艺术家们还就“传承与创新”展开深入的探讨与交流,艺术家们结合自身的创作体会,许多观点很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如清风徐来。

    快乐书法,快乐教育

    台湾海砚会创会长施伯松是从事小学美术书法教育多年,他与大家分享了个人的创作与教学经验。他说,书法从甲骨文至现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早期的书法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以文纪录,还谈不上艺术表现,到了王羲之、张旭、米芾,书法艺术表现达到相当的高度,书法美学才成形。

    书法发展到现代,实用性慢慢走下坡路,书信往来鲜有用毛笔书写的,大人小孩子书写机会越来越少,手机、电脑代替了笔。台湾从国小到高中没有正式的书法课程,施伯松所在的桃园国小用美术课上书法,教学重点是引发乐趣,让孩子能坐下来写,认识书法文化,欣赏书法之美,而不只是技巧训练。兴趣是重好的导师,为了给汉字增加现代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施伯松经常会有一些奇思妙想,比如把条幅概念化,只写一个字,把木板的窗花想象成是爱情挣不脱的枷锁;把广告传谋中的路线图编成像街道;在锈迹斑驳的珍珠板上书写营造出特别的纹理和质感等。

    他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和自由创业,比如写“吉祥如意”,学生用楷书写会很困难,但用甲骨文写,四年级的孩子依葫芦画瓢,天真的线条并不输给大人。在了解了草书的特性后,让学生用草书写“平安”,学生书写的架式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让学生写“日日是好日”,在空间上做了很多的变化,线条里加入了红黄蓝的色彩,看起来就像一幅画;他让学生用印泥在写好的字上盖手印,感受印章的的魅力。

    有一次,新加坡一所小学的学生到学校参访,玩起一个书法游戏,要求每人只写一个字。因为来了六七十人,学校来不及准备这么多纸笔,情急之下准备了一块布,让孩子们沾墨书写,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还有,桃园国小的停车场刚完工,校长希望施伯松能给这个实用性的停车场赋予艺术性,施伯松与设计师商议,在停车位的地上作画,停车格上设计桃园国小的校训,再绘上红、黄、蓝三色颜色,让停车场充满了文创艺术的空间。这种做法引来台湾众多媒体关注,从而也推动了学校的书法教学。

    “我希望每一堂书法课都是快乐的,不管写什么,只要孩子们能在写得愉快,让孩子们在玩乐中体现书法艺术之美,这是我的一种理念。”施伯松说。

    取材生活,以情入画

    台湾艺术家蔡琼书是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旅游的人士,生活、旅游、画画成为她缺一不可的生活方式,而她的创作理念也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从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加以创新,在传统历史文化中寻找灵感,将旅游所见所想加以创作。

    她认为,艺术家要画自己熟悉的内容,她举毕加索为例,毕加索绘画的内容是他身边的女人,就地取材,他的作品女人画像占了很大一部分,也成就了他很多的旷世巨作。

    这次她参展的作品之一《故乡的小镇》就是从生活中创作的。小时候,蔡琼书住在台湾中南部一个宗教气息很浓的小镇,很多香客来朝拜妈祖,而且还有远近闻名的牛墟。牛墟在台湾有两百多年历史,北港有全台湾最大的牛市,每逢三、六、九日开市,牛贩带牛来交易,这一天有吃有玩有活动,是孩子们最盼望的日子,在蔡琼书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她曾以此作为题材创作,在法国沙龙比赛中获奖。

    蔡琼书的第二个故乡屏东是台湾十四个原著民族群聚集地之一,她经常观察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并作为元素进行创作。有一回,她到美国旅游,认识了一位印第安人,双方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也让她对原著名的情感由台湾延伸到了世界。她的作品《黄金勇士》就是取材于原著民,画中用金黄色烘托画面,画中的百合花象征原著民中具有特殊地位和受人尊崇的首领和勇士,画中还有原著民的图腾和符画,从而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

    创新要丢掉包袱

    生活美学一直是台湾艺术家李正辉学习的课题,并不断在生活中加入艺术的滋养,她认为,生活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生活。多年来,她推广美的观念,自己开班授课,并且成为台湾首届女妇女创业楷模。

    “艺术要创新,而创新时要把所有包袱去掉。”李正辉主张艺术家要不停地多看,打开眼界,多思考,有了想法,才会有画法。想好了,落笔就会很迅速。画画通过色彩、造型表现自己生活的想法和生活的经验,不能漫无目的,必须让人能看出画者和画之间的连结。

    站在大师肩上寻找自己的艺术语汇

    台湾艺术家黄梅英认为,艺术是“形式替换形式”,有罗马可以消化吸收希腊的艺术,艺术家对艺术的吸收在文艺复兴时期始终没有停过,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有仿作,《蒙娜丽莎》有各种的仿造,毕加索《阿尔及尔女人》有相似的作品,至于《维纳斯》的仿造、复制和改造品就更多,甚至以很抽象的方式来表现。历史上有很多名作都有相似的仿作,方式不同,也是一种创新。

    “没有一幅画可以穷尽所有的绘画,没有一幅作品可以画完一个题材,每一件作品都是在改造、颂扬、重新创造并且启发其他的作品。”黄梅英说,艺术是不断的新生,不必在乎是复制还是模仿,诚如毕加索所言,“画家就是收藏家,纯粹地把自己喜欢的事物或作品画下来,建立自己的收藏”。艺术家都是在努力追求完美,跟随前辈大师一起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所以,模仿、复制、抄袭都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创新。

    如何创新?以什么样的媒材、技法创新?绘画手法随时代会有改变,历代艺术作品之间的互动,是艺术资产得以更丰富的元素,大师之间的艺术交流与互动,以及对艺术史的影响,说明艺术人文就是传承,传统丰富滋润了艺术的因子,艺术生生不息,得以演进,本身就是创新。

    以市场发展方式推广艺术品

    台湾艺术家李志德是美国一所大学的MBA企业管理系硕士,市场和营销有自己的心得,喜欢书画的他看待书画艺术,也脱离不了市场眼光。

    李志德在国外求学,受西方的观念影响较大,他发现艺术的创新永无止境,国外许多地方的画作和古代都有很大差异,很多画都有创新,例如油画《戴珍珠耳环的女人》,以前的画法不是这样,现代画法是以女生如何把自己美容的方式呈现出来,皮肤与开云(中国)很类似,这是西洋画的创新。

    在进行创作时,李志德喜欢“看到什么就画什么,抛开传统观念”,比如,以国画的方式呈现在西洋画中,同时也以画油画的方式表现中国画。他画台北101景点,虽然是油画,但画完了又用毛笔点缀画面,画龙点睛的。他这一招师从赵无极画抽象画用书法表达自己创意的作法。

    “创新是永无止境,只要不停改良,但要保留中国传统。”李志德说。艺术一代代相传,但是传承以外如何发展?中国艺术品如何推传到世界各地?李志德认为,不能光是销售展览,还要有计划地进入欧美博物馆、艺术市场,让欧美人士接触到中国新的艺术品,不止是传统方面的国画,也要有用中国新的方式呈现的作品。而且,要用一种市场发展方式,利用介绍、发展、广告等手段,把新一代的中国艺术品推广到欧美市场,让中国艺术品与与欧美市场方面的艺术品并驾齐驱。

    “市场战略是一种学问,不管是产品还是艺术品,要把产品推到国外,不光要办一点展览,要有计划性出去,仅有地域性的发展是不够的,要有经济方式来推广。”李志德说。

    参照传统,各寻其道

    相对于台湾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灵活和自由,内地的艺术创作受传统的约束则大许多。湛江美协主席冯兆平认为,两岸对中华文化传承是一致的,台湾在传承中华传统的创新上传得很好,对传承的努力出乎意外,不仅吸收了西方绘画精神,也传承了是中华文化的基因。

    冯兆平认为,所谓传承,不是传承诗书画印,也不是水墨和程序,而是画中包含的文化精神,传承的是传统文化的哲学和美学。中国画是一种心理的、内在的传达的东西,与西方绘画物理性的、写实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画注重以自已为主的表现,西方注重客观写实、模仿,这是两个不同的文化系统。

    关于中国画如何创新,徐悲鸿、林风眠、潘天寿、李可染等大师做过不同的尝试,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各有各的路子,都大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样式,影响了一整代人。

    湛江书法家周军认为,中国人文精神是中国书画最大的传统,艺术家把传承的东西搞深搞透,打好基本功,解决了技术问题,创新也会水到渠成。他举例说,过去上海书法家白蕉一辈子只学二王,到后来只需加入自己一点东西,就被称为“三百年来写贴最好的书法家”,这也算是从传统中的创新。

    湛江艺术家柯艺兴认为,这次台湾作品展览带来了一股清风,创新是有传统基础的,并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东西并将之融合在一起,笔墨是传统的,色彩是西洋的。一部艺术史从来就是创新史,有创新才能传承出去,创新在题材,技巧上创新,传统的搞得深,能自成风格,也是一种创新,“中西文化在高层面是高相通的,就像具象画和抽象画,大师的画有很多抽象因素,不能把具象与抽象割裂,也不要把创新与传统割烈。”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