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和村,雷州市北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底蕴深厚,古迹众多的古老村庄。始建于明代洪武十七年间(1384年),穿越了600多年的历史。如今,这个古老的文化村落,仍然保留有不少明清时期所建的古民居,如‘分州第’‘翰苑第’‘善居’‘考祥’‘祥和’‘司马第’以及,明代洪武年间所建的‘邓起龙故居’,不知年代石雕大马槽、大石鼓、古碑刻,明代分发县丕邓丕烈的后裔收藏有‘邓门陈氏节孝坊’及碑坊石碑,翰林书院的木匾等,这些散发着六百多年历史古老的文化香味,深深地吸引着我数次前往寻幽访古。近日,在北和中学邓理中老师、邓生羽老师及调和村73岁文化老人邓正行等人的配合下,我又一次走进了调和村。
据史书记载,调和村的始祖公异公于明朝洪武十七年自北和镇潮阳村(即现在的北和镇中央村)移居现在的调和村居住,这片荒凉的红土地上就出现了一个调和村,邓氏家族在这里开始了他们几百年历史的繁衍生息。调和村的村前良田围绕,村后枕着广袤无边的肥沃红土地,是农耕文化时代居住的风水宝地。因此,《雷州历史文化大观》记载,‘调和’是壮语,音近‘调侯’,意为“米谷地”也。
邓起龙是调和村明代一个显赫有名的人物,其娶妻清代廉吏陈瑸公之孙女,然邓起龙却英年早逝,陈氏十七与邓起龙结为鸳鸯,三十陈氏守寡,陈氏贞节守孝,立志不再改嫁,教子并善待髦姑,感动雷州府知府,雷州府为其竖立了‘邓门陈氏节孝坊’,碑文这样记载:“署海康县教谕,兼理训到事业,看得陈氏年青守义,白发全贞,尽孝道以待老姑妇兼子职和熊丸,以抚雏凤目并师资闺阃,佩其幽贞,族党称其苦节松柏,为心金石,其志理合援例移请。署海康县知县,看得节妇陈氏,乃已故候选中书科中书邓起龙之聘妻,年十七而结琴瑟之欢,三十而裂鸳鸯之谱……看得海康节妇陈氏,乃已故候选中书科中书邓其龙聘妻,青年守节,白首全贞,奉堂上衰姑妇兮,兼抚庭前弱息母也,为师哀毁居丧失,柏周以自励,茹萘苦志,比金石而不移,冰雪坚操,既闺门足范,松筠著节,宜彤管扬休,合具文由,详”。石碑上详细记载了陈氏节贞守道,教子持家的感人事迹。牌坊的横匾用青石阳刻有“邓门陈氏节孝坊”的七个刚劲有礼的楷体大字,在“邓门陈氏节孝坊”的背面还阳刻有“管彤标清”的四个楷字。竖立在调和村口,供行人瞻仰,以兴教化,也是在旧社会教育女人要贞节,在家中和睦相处得一本历史教科书。可惜在文革期间牌坊的“邓门陈氏节孝坊”受到破坏,将“邓门陈氏节孝坊”打断成了三节,幸得邓氏后裔视之为宝,才将打坏的牌匾移回家中珍藏,才得以保留如此珍贵的文物。
走在调和古老的村落,一座座深宅大院的明清古民居,高大的院落门庭,精美绝仑的照壁浮雕、壁画,气势恢宏的石柱,古色古香宽敞的庭院,各式各样的屋檐,高大的门楼配上各种字体的大门牌匾,遗留在庭前屋后,残垣断壁下的大马槽、石鼓、石础,让人难以想象邓氏祖先的辉煌。进入‘翰苑第’,在‘翰苑第’的门口还保留有一对雕刻工艺非常精美的明代圆形大石鼓,显示着主人当时不凡的社会地位与威望。‘翰苑第’为邓起龙的弟弟邓起凤故居,邓起凤官至翰林院中书,至今邓起凤的后裔仍然保留有翰林院赏以邓起凤的木匾,只可惜邓氏后裔不懂得其历史价值,将木匾锯成圆形缸盖,现在只能看清‘翰林院’三个大字,其他字迹没有存在了。‘翰苑第’内有客厅、厢房、庭院、天井,深宅大院,院落的墙角下还放置着一个石雕大马槽,一派豪华景象。现在‘翰苑第’已没人居住,成为邓氏后裔放置神位的祖宅,到了逢年过节才有人打开这扇久掩的大门。置身深深地庭院,时光好似倒流,古人昔日辉煌和古人的生活境况仿佛浮现眼前,让你思绪充满跨越时空的遐思,然与眼前破败院落、残墙断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千。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历史总都是从辉煌到败落,再从败落过渡到鼎盛,交替轮回,就这样形成了人类漫长的历史。
走进‘分州第’内,我被古人精湛的石雕艺术所震惊,墙壁底部大约八、九十厘米高,全用青石砌成,青石雕刻得好像一面镜子一样平坦,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灰塑,但缝隙间连一根头发都不能插进去,古人的能工巧匠,实在令人佩服。更让我震惊的是在大厅门口两边,有两条大约五米长的石条连着底座直顶屋檐,像两位顶天立地的武将守在大厅的门口,历经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安然无恙。我站在大石条前,心中充满了疑问,古人在没有机器的年代,是从哪里用什么方法搬来两两条如此高大的石条?石条雕刻得如此精美,出自哪一位石工的手艺呢?他们又是怎样将这两条石条竖立起来?真的让我找不到答案。
古建筑中的木雕更是令人惊叹,我在邓正行堂屋正上方的漏窗看到,这个漏窗由很多个“回”字形的小窗组成,宽约五米,高约一米,木质乌黑发亮,经历了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如此众多的窗格中没有任何一个小格松脱,可说是雷州半岛古建筑的漏窗精品。在调和村,像这样精湛的木雕,如各种各样的木窗,木匾、木柱、木门等还有很多,真的数不胜举木质雕刻。
走在调和村古老的村巷上,目睹这些古迹,我的思绪仿佛穿越了六百多年的时光,明清时期一座座气势恢宏的深宅大院变成了一面面残垣断壁,是调和村悠久历史的真实读本。如今,在村后那片空地上一栋栋拔地而起新建的楼房,又在沿续着村庄的未来,这仿佛在告诉后人一个村庄的发展规律,总是从繁荣到破败,再从败落到繁荣的轮回交替。
2015年3月28日
陈小宁
地址:广东省雷州市北和中心小学
手机:13421739320
帐号:80010000451060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