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推出“打造渔人码头文化洼地、城市品牌高地和旅游标杆”系列报道,昨日稿件《湛江方言是本土文化的根》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不少读者致电记者赞道:“看了这篇报道以后,终于明白我们世代流传的方言是如何形成的,对湛江文化起源有个总体概念,太精彩啦!”
仔细阅读了当天报道后,南三镇的龙先生说:“如果本地土著语是一块有颜色的布,那么外来语就是‘染料’,经过二次染色后,该布不同地方的颜色深浅都有所不同。因此,外来语言与土著语的交融程度不同,造成口音的‘咸淡’也有所不同。”
记者在开发区锦绣华景社区的报亭遇见正在买当天《湛江晚报》的李伯,他笑着说“该报道提到,不同的祖源,选择不同的迁徙地,形成不同的方言,形成湛江各地人不同的性格、生产生活方式和习俗……那么我想知道,湛江这么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譬如雷州石狗、雷州歌、东海人龙舞、廉江舞鹰雄、吴川飘色和泥塑等等,它们到底是怎样出现和演变的?里面有多少的传奇故事?希望晚报记者继续深挖,我要把整个系列报道的报纸各买一份,好好保存起来,向子孙介绍我们湛江的宝贵财富。”
我市某中学的庞老师则认为,元明清时期的大量中原住民南迁,造就了湛江地区广府文化、客家文化、闽南文化、少数民族文化共存共荣的格局,打造一条联系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丝绸之路”。深度挖掘湛江文化背后的起源意义在于,可以促进湛江各地“文化资源特产”的整合,通过全面、充分、透彻的分析,摸清文化“家底”,为下一步制订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