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筠松揭幕
昨天,来自全国各地及国外易学名人和嘉宾上千齐聚信宜镇隆古城(窦州),隆重举行纪念杨筠松诞辰1181周年活动,场面壮观。上午9时30分,举行纪念活动盛大开幕式;杨筠松铜像揭幕。下午,在信宜西江度温泉假村进行杨筠松文化主题书画创作;杨筠松文化与生态、人居和旅游文化研讨会;杨筠松文化学术之夜名人书画、玉器、古董义卖和拍卖活动等。
杨筠松铜像
据了解,该活动由信宜市杨筠松文化研究学会主办。旨在加大”杨公文化” 研究和宣传力度,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加大“杨公文化” 遗迹保护和建设力度,提升大城市建设品位;借助“杨公文化” 名人效应,加快现代旅游业发展步伐。
信宜市是杨公出生之地,是孕育“杨公文化”之所,至今留有“杨公文化”的斑斑踪迹和娓娓动人的众多传说故事,这是信宜市珍贵的文化资产。开发利用这一资产,使之成为信宜市一大文化特色与产业特色,这既是建设信宜市的需要,也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的需要。从更高的要求来说,信宜市应当建设成为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杨公文化”的中心。信宜市应有这样的信心。因为唯信宜市才有这个条件,唯信宜市才有与此相称的独特的地位。
活动现场
杨筠松 (世称杨救贫),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43年)三月初八戌时诞生在广东窦州(今信宜市镇隆镇)。杨公自幼聪明过人,勤奋好学,1 7岁登科及第,随即步入仕途,至唐僖宗朝任国师(唐僖宗乾符二年至唐僖宗广明元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文官),掌管灵台地理事。任职期间研读地理典籍,得其要领,为后来杨筠松创立“地理文化”和成为地理名家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活动现场
据查,《江西通志》、《赣州府志》、《南安府志》、《雩都县志》(清同治版)分别记载:“杨筠松,窦州人,熹宗朝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黄巢破京后,乃断发入昆仑山步龙,后至虔州,以地理术传曾文迪、刘江东,号称救贫先生。卒雩都药口(实为‘洛口’,于都方言),葬于芒茼坝(今杨公坝)。”
1772年9月5日,于都县车溪乡河边村(原黄沙村)出土一块明万历七年的“唐国师杨公……”碑。据考,此碑系时年任赣州知府叶梦熊、于都知县陈仰民为“杨救贫”重修墓碑,镌刻的一块红麻石“墓碑” (实为“照碑”,纪念碑性质)。这“照碑”和上面的文字“档案”,证实了杨筠松(救贫)确有其人。
活动现场窦州举行纪念杨筠松诞辰1181周年活动
杨筠松生前足迹走遍赣南等地,以地理术传曾文迪、刘江东等高徒,并为百姓勘定宅地,济世救民,被称为“救贫先生”。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龙脉经》、《二十四山》、《画夹图》、四大穴法》、《立锥赋》、《拔砂囤》、《胎腹经》、《望龙经》、《十二杖法》、《葬法倒杖》、《金刚钻》、《三十六龙》等书。
杨筠松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相当,其所有的著作,均为地理风水上的必学经典著作,所以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