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寻根本土文化·自荐自家”采风活动启动

2015-04-28 11:18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周文硕 李亚强 朱明杰

   “渔人码头”是世界文化交融的产物,是本土与外来文化冲撞的擂台。越是多样的文化冲撞,越能衍生美丽的渔人码头。湛江,既保持了远古的本土文化,又融合全国文化、南洋文化和西洋文化,博大而精深,广受关注。然而,市民和游客却抱怨湛江文化过于分散,不知在哪里有,也不知什么时候有,没有一个集中地,把各种文化形态、习俗、特色及文化产品集中在一起,在一个地方就可看得到、买得到和感受到。

    不少市民建议:好好利用“渔人码头”,打造文化洼地、城市品牌高地和旅游标杆,让各种文化凭借渔人码头舞台扎根湛江,尽情冲撞,大放异彩。为此,本报联合湛江市文广新局、中鑫公司拟启动第一阶段“寻根本土文化·自荐自家”采风活动。将提请市民与我们一起开始“文化寻根”之旅,也提请市民自推荐自家特色文化。

    “根”从哪里寻,从何处入手?

    学者们普遍认为,方言就是文化的“根”,要寻根,须从方言入手,因为:

    其一,方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熏染力和排他性。能营造一种“自己人”的氛围,人们用方言推崇信仰,抒发感情,分享喜悦,祈求丰收,感怀生活,表达爱情等。因而衍生出譬如雷剧黎歌、吴川“鬼仔戏”等文化艺术曲品。

    其二,不同方言地区,信仰不同的神。“神”是农村习俗的推手,创造很多文化遗产,有的已成为国家级文化遗产(近期湛江各地年例就是各样文化习俗轮番出现的舞台)。

    其三,不同方言地区,有不同生活爱好、饮食文化和地方特产,衍生出独特的手工艺品和特色饮食、小吃等,比如吴川泥塑、特呈岛草编、白切鸡狗等。

    其四,方言圈定了人群,让文化“直系传承”,保持“原汁原味”,脉络更清晰,更“有根可寻”。比如傩舞传承了1500年,到现今还古味浓重。

    湛江村落众多,文化产品也众多,有可观赏的,可带走的,可吃的。但没有故事,就等于没有灵魂。在湛江的四种本土方言——黎话(雷州话)、吴川话、 话、白话地区里,究竟有多少文化特产,到底口耳相传了多少故事,等您来推荐和讲述!

    注:所推荐的文化需能代表其地方特色,由传承人口述,或书面流传的故事。选用后,本报将搭桥牵线,引入渔人码头。可编辑短信或直接拨打记者电话:周记者18820701555 朱记者 18933798138;也可到鑫海名店中庭的“渔人码头体验馆”提交书面推荐;或扫描本版右上角湛江渔人码头微信服务号与我们交流。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