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网页版讯:文化产业和旅游是当前两大朝阳产业,如何将两者有机融合做大经济文章,邻近的广西桂林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借鉴。值农历“三月三”是广西民族歌圩节,湛江一群戏剧专家前往广西考察观摩,欲取“真经”。
一、文化给景点“点睛”
“三月三”是壮、瑶、苗、侗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集体节日,是广西实行的第二个公众节假日,四天的小长假形成了一个旅游高峰。在这中国传统节日里,每到一个景点,都有阿妹唱山歌,跳着民族舞,展现出各民族独特多姿的民族文化和民俗节庆魅力。
和桂林山水甲天下齐名的,是歌仙刘三姐,她是桂林人的骄傲,她的歌声像漓江水一样源远流长,无论小店或者景点,都有《刘三姐》的视频和唱段,就像在台湾,处处都能听到邓丽君。“刘三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为此,桂林人专门建了一座刘三姐大观园,进园就是对歌台,一位壮族姑娘在湖心亭台上扯开嗓子唱一段山歌,岸边的对歌台有歌词可以见,有兴致的客人看着歌词对上一段,感受对歌之乐。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以壮、瑶、苗、侗为主,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各有特色,百花齐放,民族歌舞、民俗和山水丛林一样丰富多彩。几乎每到一个景点,都有与当地民俗和文化有关的展示。义江缘是一个以临桂文化为背景,桂西北少数民族风情为主题的大型景区,游客可以近距离的领略桂西北特有的农家风貌、农耕文化和田园风。乘船游义江,沿江一段风情演艺水道,可以和壮族阿妹对歌,聆听“侗族大歌”的天籁之音、感受长发瑶的奇特风俗,游览两岸少数民族各种风情和建筑景观。
《山水间》是桂林影剧院的一场驻场演出,以一支耳熟能详的《我想去桂林》为主线,将一个背包男孩游桂林经历的种种见闻和奇遇串联起来。表演大部分以杂技为主,但也融入了桂林的山水元素。我们看的是下午四点多的一场,楼上楼下座无虚席。
二、《印象刘三姐》开山水实景演出先河
大型山水剧《印象刘三姐》是我们此行观摩的重点节目,很幸运,22号晚上的演出我们赶了头场。
演出地“中国漓江山水剧场”坐落在桂林阳朔的漓江与田家河交汇处,与闻名遐迩的书童山隔水相望,夜幕四合,江中一竖屏亮起,刘三姐唱着山歌划着小船泛舟而来,歌声渺渺,水波漾漾,拉开了如诗如梦的印象。
1.654平方公里的漓江水域是演出舞台,广袤无际的天穹形成自然幕布,周围12座拔地而起的山峰构成背景图画,当灯光把漓江边的几座群峰打亮的一刻,震撼了!多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啊,第一个开创山水实景演出的张艺谋王潮歌真是天才!
在接下来的70分钟,观众沉浸在如痴如醉如梦如诗亦真亦幻的艺术情景里,演出巧借晴、烟、雨、雾等自然景观,利用山峰屏障及回声形成天然的立体声效果,配以变幻莫测的灯光,通过舞台艺术、环境艺术、行为艺术的组合,给人以全新的视听冲击,构成天人合一的美妙境界——
满江飞舞的红网,是涌动的旋律,大写意地将山歌与渔网组合,构成了“对歌”的印象。
落霞、炊烟、牛群、牧童、洗衣的村妇、唱晚的渔船……一幕幕乡村小景舒缓展开,原生态的白描手法勾画出漓江边的日常生活印象,讲述漓江百姓的家园故事。
月的漓江是如梦如幻的,可以坐在船头望月遥想,想象着月亮上的仙子正在孤独舞蹈,她也渴望温暖和爱情吧?江边痴想的男子,多想递上一支橄榄枝,接她回家。
每一位瑶家姑娘都是一位仙女,长发为君留,临出嫁前,在漓江边沐浴,白纱换红装,然后牵他的手上他的船,从此相伴天涯。
渔火、竹排、蓑衣、鸬鹚,构成漓江的经典画面。那盏远古的渔火,穿过岁月的夜幕,悠悠驶来,带着古朴的劳作方式,带着对自由的注释,当它化成满江渔火,就是漓江的另一种风情。
200多位少数民族姑娘身着特制的银灯服饰,排成豪华陈容,在灯火明灭之间演译一场传说中的民间庆典,场面壮观得堪称“奇观”!
谢幕的时候,数百名演员依次出场,这些演员来自漓江边的五条村庄的渔民和张艺谋漓江艺术学校学生,还有专门从深山里请出来的少数民族姑娘。演员白天各忙各的,晚上出来演戏,收戏金,所以积极性一直不减。据说,就连在戏中走过场的水牛,一个月的工资也不低于三千元。
三、好的文化项目是“印钞机”
《印象•刘三姐》开创了大型山水实景演出的先河,成为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典范,有力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有数据统计,自项目2004年公演以来,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来阳朔旅游,给阳朔及桂林相关产业带来了强大的拉动力,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当地群众的收入水平。仅以旅游业为例,项目公演以来,阳朔县旅游人数从2003年的281.8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170万人次,其中留宿人数从23.3万人增加到43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44亿元增加到了60.5亿元,对当地经济产生了1:5的拉动效应。从2004年-2013年,《印象•刘三姐》共安全演出近4500场,累计接待观众超过1000万人次,缴纳各项税费近2亿元。其中:2013年,《印象•刘三姐》共安全演出518场,接待国内外观众135万人次,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可以估算的是:《印象刘三姐》团票198、280、480、680元不等,每晚至少两场,节假日三场,场场爆满,十年来经演不衰,高峰时门票每日纯收入600万,简直就是一部“印钞机” 。
《印象•刘三姐》,以一个小小山歌,唱出了引领文化演出发展的大产业,同时印证了一个好的文化项目不仅造福一方,还能代代受益。桂林市艺术研究所的同志告诉我们,他们曾经剖析过《印象刘三姐》这个项目,发现这个项目刚开始运作时因为知道的人少,链条还没延伸,每天赔要20万元,足足赔了一年,最后连投资人都失去了信心,有的已经退股,但是坚持下来的人最后等到了天亮,随着《印象刘三姐》声名远播,这个“第一个吃螃蟹”的项目已经成为“来桂林必到阳朔,来阳朔必看《印象刘三姐》”。
《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引发了各地争相效仿,《印象丽江》《印象西湖》《客家印象》《印象海南》……“印象”系列一个个诞生,但这些项目都没能再造巅峰,有的不是惨淡经营就是惨淡收场。
文化各地都有,但深挖做成产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印象刘三姐》的成功,除了得益于全国一流的主创团队的创意和雄厚的资金注入,还与桂林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文化资源也占据广西半壁江山有关。桂林艺术研究所高级编剧唐建华说:“桂林是旅游城市,有好山好水还有刘三姐,来这里旅游的人多,这是她发展文化旅游的巨大优势。在桂林,只要你能写一个好剧本,就不怕没有舞台,不怕没有市场市场摆在那里,只要你有一个好的策划项目,就不愁融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就桂林而言,山水旅游和文化旅游孰轻孰重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找到了刘三姐的文化力量,深挖文化价植,做成产业,成功地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湛江的文化基因是什么?如何开发和转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