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在即,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大三学生李宜珍,收到了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录取通知书。这位带着湛江口音的南方女生,在全国成千上万的大学生中脱颖而出,将作为湛江高校仅有的一人,代表家乡在暑假奔赴上海,与全国顶级选手“论战”,传播湛江城市历史文化。
“文化使者”李宜珍。记者 欧阳泽 摄
触“媒”湛江晚报想过有思考的人生
2012年,李宜珍因在一次模拟采访大赛中出错,遭到评委当场批评,虽当时取得了二等奖,但心情五味杂陈。尔后,她在这位评委的微博里看到,评委用记者手记的方式记录下报纸上一篇篇报道背后的各种故事,激起她的向往:“跳动在现场的鲜活个体都是带有灵魂的,我也想过那种有思考人生的生活。”
赛后,李宜珍就给评委私信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一次两次三次……一天,她喜出望外地接到评委的回信:“周六有没有空?我想带你下乡去采访。”次日,李宜珍早早来到湛江日报社大院,跟随评委驱车到了廉江营仔镇采访。这位评委正是湛江晚报的一名记者。回来后,她花了三天的时间完成了第一篇校外稿件《媲美“泰国香米”却滞销 营仔米要学“王婆”吆喝》,来回检查后才敢按“发送”。
“在采访的空隙时间,记者老师教我理框架,抓亮点,带我寻找属于我的思维方式。他也无意中成了我的师傅,我从他身上学到:不管做什么都把你的情感情怀融入到你要做得事情中去。”李宜珍总结道,一是关于采访,通过平等交流的方式去达到未曾有过的认知;二是关于媒体人,除了感性之外,还需要理性,让你对眼前这个事件进行思考,并且进入报道的核心。这些感悟成了她日后发展的基石。
做校媒负责人在校园新闻里“闹革命”
2013年,刚升大二的李宜珍被推选为学校新闻中心负责人,一夜间成了全校最年轻的学生机构负责人。还未来得及去纠结肩膀稚嫩的自己究竟能否扛起重担,这个实干的女孩已在新闻中心组建起“点面结合”的管理模式,“1+1-1”的出活动模式等。
短短一年里,她所带领的新闻中心创办了学校第一档视频新闻《寸金新视野》,第一次面向全校举办新闻中心宣讲会,第一次代表学校并领队参加粤西模拟采访大赛。以“寸金新闻人”作为品牌,她统筹所在团队的校报分别获得了中国高校校报展示平台通讯类、版面类的一等奖和新闻摄影类的二等奖……
李宜珍说,新闻中心的很多“第一次”也是她自己的第一次,摔过了跤,犯过了错,但是每次她只允许自己犯一次。李宜珍说:“没有在夜里哭过的人无以谈成长和梦想。”
离任时,李宜珍再次看了那一沓来自新闻中心成员的“初衷信”,每一封信都密密麻麻地揉进了感情。李宜珍认为,在大学里,最幸福的不是你拿了多少奖学金,不是获得了一堆荣誉称号,而是你要“闹革命”的时候身边还有人与你同行。在校园里产生了革命的友谊,不分年级,不分职位。李宜珍欣慰地说:“前段时间,我们再一次围桌而坐,聊过去,谈未来。当我听到下一届的接班人所说的话都是我以前说过的,感觉到自己的思想已经在这里安家了,我看到了传承。”
晋级“文化使者” 在街巷里挖掘老湛江故事
2013年 7月底,偶然机会李宜珍成为“湛江老街文化保育调研活动”的一名志愿者。坚持三年,她早已由一名参与者转型为主力组织者,将一期“湛江老街文化”调研活动发展成了一项“广州湾口述史”长期文化项目。并意向在未来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收集广州湾口述史,为过去未曾知的湛江历史寻找佐证,为未来探索家乡文化发展之路留下印记。
三年间,李宜珍握着录音笔穿街走巷,带领团队挖掘老湛江故事。三年间,团队共出勤239人次,在大街小巷采访老人逾200人,得到口述史文稿百余篇,1700多分钟的录音和录像。今年寒假,他们的行动从市区逐渐延伸至乡镇;而他们的调研行动逐渐面向大众,形成与学界、与省内外文化保育组织等建立联系的一个网络结构。
由于家住坡头区,每次外出调研,李宜珍都得起早贪黑,辗转出行和回家。每次摸黑到家,家人都为她留一碗饭一碗汤一盏灯,默默支持。李宜珍说,开始时,家里人仅将公益领域理解为在一个社区里帮助某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并不知道这些行动已经上升到文化领域了。直到报纸上印刷出她的一篇篇湾友报道,以及《口述广州湾》书籍出版,展现了作为大学生更深一层的思想领悟以及对城市文化的关注,他们开始慢慢理解。
“我在做的不单单是采访、写稿这些而已,我还要把心里梦想的种子种下去,把这种文化力量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去。不可否认,我喜欢这种生活,它让我觉得我是一个饱含情感的记录者。”她说。
“不管每天只睡了多少个小时,你都可以像打了鸡血般清醒着,清醒程度在于你对梦想有多大的叩求。有时候梦想需要厚脸皮点才能实现。”拿着中国传媒领袖大讲堂的录取通知书,李宜珍在想象着自己作为湛江高校唯一代表,将手持笔与厚厚的笔记本,在全国出类拔萃的选手前面,传播湛江城市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