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炎将军铜像立于将军广场
樟山村是一条革命老村,位于吴川市塘缀镇的南面,在抗日战争时期村里出过不少抗日名将。陆军中将、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军——张炎,就是村里其中一名彪炳史册的爱国名将。
7月30日上午,记者在樟山村的将军广场上,看到了张炎将军的雕像。据村中老教师张光养介绍,这尊雕像建于2007年,就是为了让村里年轻人记住历史,向张炎学习,做一个爱国、护国的铮铮汉子。在将军广场的东南面,有张炎将军故居纪念馆。馆里收藏着很多有关张炎在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在红色砖墙砌起的小楼里,记者有幸翻阅了很多关于张炎抗日战争时期的事迹。
投身抗日 保乡卫国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时任国民党中央军委会中将参议的张炎回到广东南路地区,在广州湾各界茶话会上,张炎发表“以为乡邦危殆,责无旁贷。随决心为桑梓尽个人应尽天职”讲话。
1938年1月,“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一区统率委员会”正式成立,张炎被任命为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派回南路工作,统辖高州六属(吴川、廉江、化县、茂名、信宜、电白)和两阳(阳江和阳春)。随后,张炎回到梅菉,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主张,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与共产党真诚合作,开展了一系列抗日救亡工作,推动南路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张炎提出“保乡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号召各县成立民众抗日自卫队。他首先说服堂兄张世德的家属把所藏枪支献出来,用以武装地方团队。开展抗日救亡活动需要很多的经费,张炎变卖家业,带头捐献出大笔财产及资金。他将自己在香港九龙的一幢三层楼房和在广州湾赤坎的一幢楼房变卖,将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抗战活动。
尽己之力 壮大抗日队伍
张炎利用学校作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的基地,首先在五里营校舍举办广东省第十六干部教导队第一期训练班,队员200多人,为南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培养革命骨干力量。樟山村原跟随张炎的十九路军部属及村中的有志青年纷纷报名参加干教队,参加人数多达数十人。
1938年3月,张炎在梅菉成立第十一区妇女抗日服务队,张炎妻子郑坤廉为总队长,队员280多名。从此各县妇女积极起来参加抗战工作。广州沦陷后,张炎把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办事处搬回高州,改名为第十一区游击司令部。
1938年11月,张炎招收进步青年300多人,组成第十一区游击司令部抗日救亡乡村工作团,下设6个分队,分派到各县开展抗日救亡活动。在中共南路党组织的支持下,张炎培训了大批军政人才。1939年,张炎接任广东省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又在高州举办七署军官队,从教导队中选送学员,全区先后培训大中小队长3000人。
张炎还以特区司令部名义,通过招考形式把战时工作队扩编为特区学生队。学生队“以养成抗战时青年干部,推进抗战工作,加强地方抗战建国力量为宗旨”。招考学员739名,分为8个中队,训练一年,实施新式教育,使每个学员都成为救亡工作的成员,同时又是武装守土的战士。
张炎每月给学生队讲一次政治课,内容包括中国形势、自己的战斗历程等。他的演讲没有讲稿,声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阐述层次分明,非常动听。
夫妻同心 成立抗日大刀队
1938年,张炎妻子郑坤廉听陈信材反映,吴川除了有单人、双人木偶团这种颇有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外,民间武术也很有特色,几乎每个村庄都有大武术馆。于是,郑坤廉让陈信材等人带她到坡心岭、梅菉头等武术馆走访、调查研究,并向武术馆的教练和学员们宣传抗日大刀队的故事,引起大家的兴趣。后来,在郑坤廉的提议下利用武术馆(后改名国技馆)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利用武术班武术队来发动与组织青年抗日。
在张炎和郑坤廉等人的努力下,1939年在坡心岭村建立起第一支抗日救国大刀队。后又发动筹措资金支持梅菉头等一批武术馆打制一千把大刀,组成千人大刀队,又在梅菉举行抗日大刀巡游活动。张炎和郑坤廉根据陈信材的建议,成立海上抗日大刀队。
抗日大刀队的成立,弘扬了人民群众抗日救国的声威。
支持抗日宣传 号召青年担负起时代使命
张炎非常支持南路人民的各种抗日宣传活动,他在回南路之前,中共广州市委已于1937年派共产党员肖光护到梅菉开展抗日救亡工作。张炎看到肖光护领导的“梅菉各界民众抗日义务宣传队”艰苦奋斗、积极宣传抗日,十分赞赏。张炎与郑坤廉一起陪同该队到广州湾筹款,得到了许爱周等富商的支持,募捐到大洋3000多块作为宣传经费;还支持他们成立抗日自卫话剧团,同该团一道到南路各县巡回演出《飞将军》、《凤凰城》、《铁扫把》等进步话剧,推动南路抗日救亡活动的发展。
1938年,曾在大革命时期参加领导南路革命斗争的陈信材、彭中英在梅菉创办《男声日报》,主要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宣传国共合作的抗日主张,批评国民党政府一些不利于抗战的政策。报纸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却也遭到了阻碍,几乎被查封报馆。张炎知道后,公开维护该报,出资支持报纸的出版发行,使该报越办越红火,每天的发行量达3000份,在高州、雷州和广州湾一带广泛散发,成为南路人民抗日的喉舌。
1939年,张炎赴韶关参加第四战区干部会议返回高州时,在信宜怀新中学发表了《新时代与新青年》的演讲,号召青年担负起时代使命。
重返南路 再掀抗日高潮
1940年,张炎以大敌当前不宜内战为由,并为避免家乡遭受摧残,电告广东省政府主席,弃官引退,携眷避居香港。
1941年,日本侵略军占领香港,当他们得知昔日淞沪抗战名将张炎在香港时,严加搜捕。张炎在友人的掩护下得以安全离开香港回到家乡樟山村,期间,沈汉光将军也在广州湾刘姓朋友家小住。张炎得知后,立即打电话找到沈汉光,说日军进犯逼近,广州湾已不安全,要他和阮宝洪立即收拾行李前来樟山。
三人顺利汇合后,张炎与沈汉光、阮宝洪他们讨论时局、商量抗日大计,还到世德中学指导学生军训。大约一个月时间,吴川也不安全了,张炎便写上纸条,并派了两名带枪护卫,陪同沈汉光将军他们去高州找林时清专员,由他安排返乡行程。
1943年2月13日,日军以渡边少将为指挥官,率领第四十八师团之山田联队及部分海军陆战队,在飞机的掩护下分两路进攻雷州半岛。16日占领广州湾,次日又占领遂溪县城,雷州半岛大部分地区相继落入敌手。吴川与广州湾接壤,也受到日军的严重威胁。2月21日,日寇以小股兵力在黄坡登陆,并入侵高岭、鸭寮等地,继而又委任阳江四(吴绳森)为伪南路第七区司令,以两阳、电、茂、化、吴等县为活动地带。阳江四扬言要占领吴川,沟通阳江至广州湾的沿海线。
国民党第七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和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听说张炎来了柳州,便要求他出来工作,并委任他为第四战区中将参议。当时国民政府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也在广西,对张炎颇为赏识,张炎与他常讨论时局,探讨抗日问题。张炎虽住在广西柳州,但他十分关注南路人民的安危,多次回乡探望,支持地方民众抗日。他曾对蒋介石说,要在家乡办好世德学校,还认为国民党应该记住张世德在北伐时的功劳,蒋介石还赠送了一把剑给他。张炎要求世德中学的学生要学好本领,奋起抗日救国。3月间,张炎陪同第四战区司令张发奎、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巡视粤桂南地区,准备再次负责南路抗战军事,后因敌人没有再进攻而作罢。
1943年,为加强抗日工作,张炎通过国民党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主任李济深的关系,推荐詹式邦(曾任国民党驻广东部队的团长)任吴川县县长,动员他与共产党人和与民主党人合作,组织抗日联防队卫国保乡。詹式邦就任之后,接受张炎的主张,将县府机关从黄坡迁往塘缀,吸收一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参加工作,在吴川成立三个抗日联防队,后还把联防组织扩大到吴、化、廉边地区,为南路人民武装抗日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李济深、张发奎等策划成立西南抗日联合政府和西南抗日联军,张炎同是该两机构的主要成员之一。1944年秋,日军大举进攻桂柳。在撤出桂柳前,张炎以第四战区中将参议身份,被派回南路工作。他这次回南路工作得到军事参议院院长李济深及张发奎的支持。张发奎在致南路军政当局的电文中称:为彻底查明高雷方面军事及民众武力情况,特派本部中将参议张炎,即日由柳出发前往视察。李济深希望张炎借助回南路视察之机,组织一支民众抗日武装队伍。
张炎从抗日大局出发,接受了委任回到南路。当时,日寇已占领广州湾和雷州湾,南路地区处于日寇的严重威胁之下。由于南路当局的牵制,张炎迟迟未能开展工作。张炎呼吁南路民众:我们有骁勇盖世的数百万兄弟,我们有革命军人的传统精神,我们要捍卫乡邦,我们要胜利,要获得比中条山更大的胜利。我们只有胜利的死,没有屈辱的生。
于是,张炎在1944年7月回到家乡樟山村,动员村中原十九路军部属及村中青壮年,组织抗日联防武装,保卫家乡。张炎还动员全村群众在村边四周种上簕竹,进行围村护村,在全村各主要路口建炮楼,夜间派人站岗、放哨。此外,世德中学也组织学生军训团,进行武装训练。
张炎督促詹式邦发挥在吴廉成立的抗日联防区和抗日联防队的作用,积极联合共产党一致抗日。在两位将军的影响下,化、吴、廉的抗日联防武装得到蓬勃发展,南路地区再次掀起抗日高潮。
抗日武装起义 与南路抗日解放军并肩作战
日军为打通湘桂线,南路形势骤然紧张。驻雷州半岛的日军除了一个旅团进攻广西之外,继续扩大占领区,做垂死挣扎。日军占领廉江后,搜罗汉奸,成立傀儡政权。日伪军经常骚扰吴、廉、化边境,日伪混合队五六十人袭击吴川县湍流乡,并向石门乡冒犯。吴廉边区特派员黄景文在白鸽港闻讯后,立即集中泮北、石门、东桥的游击队百多人在钩镰岭将敌人堵住,双方展开战斗,附近村民跑到各个山头呐喊助阵,敌人不知我军有多少人,不敢贸然前进。
张炎闻讯后,立即通知驻廉江岐岭寨的詹式邦所部第五警备大队前往增援。詹式邦当即率领三百余人赶到,与游击队并肩作战。日伪凭借优良的武器装备,负隅顽抗,詹部与敌激战至次日清晨才将敌击溃,是役毙日中村中尉队长等日伪军十多人。
这次战斗首战告捷,锻炼了民众抗日武装队伍,增长了南路人民抗日斗志,大灭了敌人嚣张气焰。张炎在次日的祝捷大会上发表慷慨激昂的讲话,表示坚决抗战到底。通过这次战斗,张炎看到了人民群众中抗日斗争的巨大力量,增强了举行抗日武装起义的信心。张炎联共抗日引起了有关反动势力的嫉妒,在此后活动中处处遭到阻挠,张炎与陈信材、黄景文、郑坤廉、叶春等人商讨武装起义,并于1945年1月,与詹式邦所部率700多人兵分三路进攻县城塘缀。成功收缴各地乡公及反动派枪械,开仓济民,控制吴川全境。
1945年1月,张炎、詹式邦接受中共南路特委的建议,把起义部队整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张炎任军长,詹式邦任副军长。高雷人民抗日军发表公告,公开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团结抗日主张。中共南路特委也将抗日游击队改编为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和张炎并肩作战。
这次张炎举行抗日武装起义,威震南路,影响两广,使南路人民更加向往共产党,各地纷纷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使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斗争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