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紫薇在墨尔本大学。水凝 摄

书本封面。欧阳泽 摄
认识作者,是在她儿时,顽皮的劲儿一点也不输男孩子,像一条跳跳鱼,一刻都不能停,不是爬上桌面上,就是爬上窗棂的途中。心想,这个“男仔头”以后怎么办啊……时光冉冉,十几年过去了,听说她大学毕业了,又听说去澳大利亚留学了,再然后,就是每周在我们《湛江晚报》的文化版面上见到她的专栏“游学旅程”,还有偶尔晒出的她在异国他乡的照片,竟然如出水芙蓉,一晃成了斯文、知性、美丽的大姑娘,真真应验了那句古语:女大十八变……
《湛江晚报》作为中国地方都市类报纸最具品牌价值十强,其副刊的专栏,一直要求比较高,一般都会选择有一定资历和水平,或有一定知名度的作者,当年紫薇投稿的时候,只觉得文笔生动,内容新鲜,这也正是我们所需的。但开始发的几篇,我们都不敢冠以专栏的名字,因为最重要的考虑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是那样的丰富多彩,文字是那样的枯燥,她要顾及适应异国他乡的环境,要提高英文水平、研究生学业是那样的枯燥,能坚持得下来吗?但渐渐地,这个专栏吸引了我:异域风情,悉大风貌,学习的艰辛,新朋友的喜悦,旅游快乐,每一期都有新视点、新体验。半年后,还给《湛江晚报》带来了特约广告——某银行的“留学贷”看中了该专栏的读者群,每期必有广告跟在专栏的后面。这,大大鼓励了她,也鼓舞了我们。而且,听编辑说,无论学习紧张与否,无论她的身体有何不适或有更好玩的节目,她都如期发来稿件与开云(中国)。这,让我对这个年轻人刮目相看。
而更让人惊喜的是,一年后,在2014年传统媒体副刊的权威奖项——广东省报纸副刊好作品评选中,这个专栏其中一篇《不一样的圣诞节》获得了好作品三等奖,是本报当年两个三等奖中的其中一个。作者在后来的一篇专栏中写道:“开专栏初期,我怀疑自己能否坚持下去,因为在异国求学的路途,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有新鲜事或者趣闻可以分享,更多的是枯燥而琐碎的生活,寂寞的时候也不少,但这也培养了我一个好习惯,就是注意观察细节,找到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美好的小事。我想,这就是对‘持之以恒’最好的回报和奖励了。”……
作为初到异国他乡的留学生,无论是写老师、同学情谊,还是与房东、朋友交往,无不流露出90后的稚趣与友善。如《Molly老师和她可爱的小蛋糕》、《悉尼租房记》等;也无论是写节假日的旅行还是异域的节日风情,都显露出新鲜与热爱,如《兴奋的大洋路公路自驾游》、《Color Run,幸福的五公里》等。让我们跟着她的图文一起去体验了90后青春的不设防以及异域不一样的学习、生活及旅行片断。
作者清丽的笔墨、细腻的女性情思把人们带到了现场,与作者一起体验现场的美丽与圣洁。如:《不一样的圣诞节》,写了作者在中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过的不同诞节之后,有这样的描写:“大教堂的墙面,被投影的灯光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运用斑斓的霓虹讲述着有关圣诞的故事,流光里面弥漫的神圣,把看客都感染了,人们静静地欣赏,言语只是多余的。西方的信仰,就这样从一墙光影叙述诗里传达出来……”
纵观这么多篇文章,作者用得娴熟自如的莫过于先抑后扬的手法,让人随着她故事,情绪由低落到高涨,在短短几百字中跌宕起伏,难能可贵。如《持之以恒的奖励》,“悉尼进入秋季之后,阴雨绵绵的天气持续已将近一个星期了,每天起床都感受到丝丝凉意,看向窗外也只能看见乌云密布的天空,实在让人提不起精神。……手机‘叮咚’一响,低头一看是编辑发来的微信……以为是催稿,紧接着的第二声‘叮咚’发来了一张开云(中国)。点开大图,却惊奇地发现,是一张署有我名字的奖状……”
又如:《澳币体验:人算不如市场算》:为了能省点钱,在澳币低点时买进,跌一点就催家里人买,可是澳币却跌二点涨一点,作者的心也跟着跌与涨:“想起当时如同捡了金子那般澎湃的心情,再到现在反而亏了的失落,不禁对自己的投资头脑和眼光有了深深的怀疑。”
敢于自我批评,用现在年轻人的话说,就是自黑,并从中吸取教训,体现了作者坦荡的心胸,也闪烁着作者的成长轨迹,从题目就可以一目了然,如:《母亲节的余音》、《错了就改善莫大焉》、《第一次采访——胆量与技能一样重要》。
作为异域生活的记录,每周一期的文字很容易写成流水账,可能会令人厌烦。然而作者细细道来,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眼光,挖掘不一样的新鲜。正是基于作者对生活的体验,再加上活泼的想象力与平实、优雅的文笔。使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每个故事都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不熟悉澳大利亚风物与生活的中国读者,也可在这里拾得一些不一样的见识及感受。
当然,作为了解澳大利亚留学生活及风土人情的窗口,本书的视野远没完全覆盖,它只是个人生活及周边的记录,有许多的片面及局限性,但一叶可知秋,一管可窥天下,就像它的微信平台所标志的:与你分享新鲜每一天!
与你分享新鲜每一天。是为序!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