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席人头攒动。
反响:好戏连台,香港戏迷连称“好看”
雷剧初来乍到,香港戏会不会迷接受和认可?听不懂雷州方言,香港戏迷对此会不会买账?刚开始,这也是湛江实验雷剧团每个人心中的一块石头。
第一场开幕前半个小时,新光戏院前的戏迷已排起了长队,等待购票看戏。林奋在后台探出头来,看到人头攒动的观众席,心中的石头已经落了地:“没想到有这么多观众!”
北角是香港的老城区,聚居着许多福建人,有“小福建”之称。记者留意到,前来看戏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有说粤语,也有福建语和潮州话。在和戏迷交谈中,记者了解到,他们虽在语言上只能听懂几成,但因有字幕,并不影响理解剧情,“雷剧很多地方和粤剧相似,语言又像闽南话和潮州话,看起来很亲切,音乐也很好听。”
记者问身边一位说粤语的戏迷:“您之前看过雷剧么?”
“没有,广东省粤剧院院长丁凡推荐说值得一看,便专程过来买票看看。”该戏迷说。
“感觉怎么样?”中场休息时,记者再问。
“好看,丁院长没推荐错,另外两场还要来。”该戏迷毫不犹豫地说。
一位姓周的资深戏迷听说有雷剧来表演,尝试着买了第一晚的票,觉得好看,中场就出去买了第二场和第三场的票:“我看戏已二十几年了,只要好看的戏,不管什么剧种我都喜欢。雷剧唱腔好听,音乐好听,演员的演得也好,如果你们演五晚,我也会看五晚。”
像周女士一样,不少戏迷三晚都来捧场。会看戏的香港戏迷接受了雷剧,并且毫不吝惜他们的掌声,看到精彩处,掌声四起。
《梁红玉挂帅》剧照。
雷语是特色,不是“走出去”的樊篱
雷剧首次赴港演出,得到了湛江市政府和省内艺术界人士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首场演出,从湛江走出去的粤剧当红文武生梁兆明携妻专程前来探班,并登台为戏迷介绍雷剧;第二场演出,国家一级化妆师方老师专程从广州赶来探班,并为好友林奋化妆;广东粤剧院两位退休的前辈也从广州过来探班,他们当年的几位弟子都在剧团,且参加了演出——得道者多助,这是雷剧人坚守和对艺术追求的结果。
湛江雷剧赴港演出,有利于开拓雷剧演艺市场,向外宣传雷剧艺术,提升湛江雷剧的知名度。然而,很多人担心雷语会是雷剧走出湛江的一道樊篱,认为雷剧走不出雷州半岛。郑彩虹是一位资深的戏迷,听广东粤剧院的朋友推介雷剧,专门邀上一批戏迷赶来给雷剧捧场。她认为“雷语不会是雷剧走出去的一个障碍”:“香港是内地剧团通往海外的一个窗口,每年在香港舞台上演出的剧种和剧团很多,除了粤剧还有潮剧、京剧、川剧、昆剧、琼剧等,很多剧团都是在这里被发现、被认可,然后走到海外华人地区演出。”
其实,雷剧起源于雷州半岛,属于闽南语系,语言近似潮州话、海南海和闽南话,音乐唱腔由雷州姑娘歌演变而来,表演风格大量吸收了广东粤剧艺术成份,这种兼容性,让雷剧更容易被戏迷接受。在刚结束的第三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民俗研讨会上,民俗专家曾一再强调:“不要嫌弃民歌、地方戏曲中的方言,觉得土,这土恰恰就是特色,一定要保留。”
雷剧要走出湛江,雷语是特色还是攀篱,关键还得看如何推动和运作。一些热心的香港戏迷表示,希望雷剧还能到港演出,并建议称:香港每年都有很多文化表演,由香港政府的康文处负责邀请表演团队,雷剧可通过当地政府与香港康文处对接,争取被列入邀请之列。当然,如果有老板赞助赴港表演也不错。
赴港演出是一次尝试,也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