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云龙在查看资料。受访者供图
客厅明净,茶几上放着几本语言学书籍和资料;书本摊开,文中重点段落划着粗粗的波浪线,书面上放着一支钢笔——昨日,记者来访研究粤西方言的陈云龙教授的家中时,他正在埋头阅读。陈教授研究岭南濒危汉语方言已经18年了,现任粤西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据介绍,2014年由陈云龙主持的项目《岭南濒危汉语方言有声数据库建设》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立项;去年应国家语委的邀请,由他主持的《濒危汉语方言调查•广东电白正话》列入首批“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项目专项课题。这位已年过半百的教授感慨地说:“我这一生已经跟方言结缘,跟粤西结缘,跟濒危文化结缘了,我会坚持一直研究下去。”
乐事
课余听粤西学生说方言
1992年,从江西大学汉语史研究生毕业的陈云龙来到岭南师范学院担任古代汉语专业的教学工作。那时的他对粤西方言的认识仍一片空白。
1997年,暨南大学李如龙教授偕同一批方言博士到粤西进行客家话调查,陈云龙也应邀加入其中,并负责茂名市电白区沙琅镇的语言点。这是他初次接触粤西方言。
此时,这位讲普通话的外省汉子,对听不懂的粤西方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前不知道粤西有这么多丰富的方言,了解之后才喜出望外!一边调查一边有新发现,马兰话、燕话、山瑶话、东话……”说起曾采集的方言,陈云龙如数家珍。
岭南师范学院有很多来自农村基层的学生,在课余听学生讲家乡方言是陈云龙一大乐事。他告诉记者,电白的“正话”就是他在课间中与学生交流偶然发现的一种典型方言。2000年,陈云龙前往电白大衙镇的华楼村,并先后跑了大衙、旦场、电城、麻岗、马踏等十几条自然村,查阅县志,收集族谱,掌握“正话”的背景材料,摸清了“正话”的分布,发现了内部差异。2006年,陈云龙申报的项目“粤西濒危方言调查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这是他拿到的第一个国家级项目。期间,他出版了《旧时正话研究》、《马兰话研究》等方言著作。
艰辛
采集方言时被摩托车撞伤
很多濒危方言都藏在偏僻的乡村。10多年来,陈云龙跑遍了粤西的穷乡僻壤。2007年,陈云龙在电白调研“马兰话”时,由于所在的自然村很偏僻,要坐老乡的摩托车到镇上吃饭。他遇上了意外:摩托车爆胎失控翻到了路边一米多深的排水沟里,他和当地的翻译人均被摔伤。“幸好当时公路前后没有车辆来往,才没有危及性命。”陈云龙心有余悸地说。在电白马踏镇,调查点要经过一座高桥,漏空的桥面可以看到十数米之下奔涌的河水,由于恐高,陈云龙不得不由村民搀扶着过桥。
陈云龙甚至还曾被当地村民怀疑是人贩子。有一次,他在云浮市富林镇调查一种濒危闽方言,一时找不到熟人联系,便孤身前往。由于所在的村镇上没有旅店,吃住都不方便,录音场所也不理想,他便提出将发音人带到云浮市调查,却遭到村民的拒绝。“尽管我们邀请的发音人是一位年过六旬的老汉,但还是遭到了老乡的怀疑,只能白走一趟。”陈云龙笑着说。
湛江的濒危方言也是陈云龙调研的重点,他先后深入雷州、徐闻等地调研。
坚持
精心研究被戏称“陈粤西”
如今,每天除了给学生上课,陈云龙都在研究方言。不少朋友戏称他为“陈粤西”。“虽然压力比较大,但时刻想到我在收集的是濒危方言。这是一笔宝贵的民间财富,建立数据库,保存其原生态面貌,最后生成声、韵、调、音节表及同音字表检索等研究成果,让多种文化并存。”陈云龙言语中流露着强烈的使命感。
目前,陈云龙正在开展研究的是国家级的重点项目和国家语委的委托项目,所涉及的地域由粤西扩展到了岭南,任务更艰巨。陈云龙告诉记者,每个项目至少要收集30种濒危方言。陈云龙在采集语言标本时,每个方言点录制的内容包括字音3000条以上,词语 6000条以上 ,语法例句1000条以上,故事、民谣、谚语 日常会话等长篇语料5个以上,风俗开云(中国)等若干。收集工作从早上五点起床,一直工作到晚上十二点多甚至熬夜到凌晨是常事。
谈及濒危方言的保护,陈云龙提出了几个想法,例如当地政府把保护方言做成文化项目,建方言博物馆,开发旅游项目等。 陈云龙希望,更多人能关注岭南濒危方言研究并通过方言笑话通俗介绍方言学知识让其广为人识。他打算,日后将对方言研究的经历和感悟汇总写成一本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