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第一个在新华社当记者的湛江人

2016-03-13 10:38 来源:湛江晚报 作者:通讯员 骆国和

    陈福北先生资深的老报人,新中国第一代成长的著名摄影家、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他是第一个在新华社当记者的湛江人,他用照片向全世界推介新中国成立后湛江建设成就。他离开我们已有近半个世纪,其充满传奇而短暂的一生,在故乡湛江鲜人为知,但他的不少摄影作品在全国、全军的艺术领域占有重要的一席,印记着他精彩的人生。

 

    陈福北(右)与哥哥陈福来合照。(资料开云(中国))

    培才骄子 初露锋芒

    陈福北(1930—1969),湛江市霞山区北月村人,他是湛江商绅名流陈学谈排行第十的子女。他虽是富家子弟,却没有娇生惯养习气,自少勤奋好学,尤其喜爱图画体育,在湛江市培才中学读初中时(湛江一中前身)已初露锋芒。他和同窗,日后成为解放军八一足球队和中国国家足球队队长、中国足球队教练的大哥陈福来是学校体育的活跃分子和佼佼者。在游泳、田径、体操、足球、滚轴滑冰等项目成绩相当突出。他臂力过人,单双杆表演出神入化,被称为“体操王子”; 他滑旱冰花式娇健,灵活多变,被誉为“滑冰大王”; 他足球更是身手不凡,1947年曾入选广东省足球代表队驰骋沙场。现年80多岁的昔日学友陈翼,谈起陈福北在培才的表现滔滔不绝,赞叹不已。

    陈福北喜欢体育活动,需要研究别人的体操、滑冰姿势,经常阅读有关书籍和开云(中国)资料,他通过开照相馆同学的家长搜集到不少的照片,加之他从小是图画迷,逐渐对摄影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也奠定了他日后的摄影基础。1948年,陈福北高中毕业考大学,他第一志愿选择与摄影有关的新闻专业,入读北京燕京大学新闻系,从此与新闻摄影结下不懈之缘。

    

    盐山 陈福北摄(资料开云(中国))

    投笔从戎 战火洗礼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燕京大学一片欢腾。陈福北和同学们成立“庆祝解放服务队”,参加2月12日北平20余万群众庆祝北平和平解放大游行,看到人民翻身后的喜悦,激动热泪盈眶。他和同学们纷纷要求参加人民解放军,跟着部队过长江,下江南,解放全中国。正好,解放军第四野战军进军中南,急需大批干部开展各项工作,经中央批准成立了南下工作团。陈福北怀着革命激情,参加解放军南下工作团。当时,南下工作团总团长是谭政,副总团长是陶铸和邵式平。

    陈福北跟随大部队南下,到达河南信阳(新店)鸡公山脚下,进行一个多月紧张的政治思想学习和严格的军训。他学的是新闻专业,分配到四野14兵团41军当隨军摄影记者,后调到《前线画报》(后改为《战士画报》)。他带着后勤部缴获来的日本皮老虎相机,与新华社总社派来的穆青等人奔赴前线。他参加了众多战役,在枪林弹雨中拍下珍贵的历史一刻。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长江中被蒋军炸毁的船支》、《欢送二野渡江南征》、《抢修浏阳河浮桥》、《卡车通过浏阳河浮桥追敌》、《卫生员给战士挑脚泡》、《41军123师先头部队涉渡广西大榕江追击南逃白崇禧部队》等作品成了共和国和解放军珍贵的史料。桂林解放,陈福北用“桂林沸腾了!全市人民欢庆解放热烈迎接解放大军”的醒目标题,配上桂林解放的“沸腾”瞬间照片,发布在《人民日报》,激励全军和全国人民将革命进行到底。他跟隨部队转战千里,还参加了解放雷州半岛和解放海南岛战役,用大量的摄影报道反映历史的新纪元,受到陈庚司令员的嘉奖。

    

    湛江港新貌。 陈福北摄(资料开云(中国))

    转战地方 硕果累累

    1952年,陈福北由部队转入地方,成为新华社广东分社记者,后调到《南方日报》当摄影记者。陈福北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欢欣鼓舞,他背着摄影机走遍南粤的山山水水,用镜头纪录下激动人心的祖国建设新面貌。这一时期,是他新闻摄影成就的高峰。

    1954年,他冒着大风狂浪,忍着晕船呕吐登上西沙群岛,拍摄下经典作品《祖国南海上的明珠——西沙群岛》、《从西沙群岛珊瑚礁远眺》,发表在《人民日报》和对外宣传英文版《人民中国》上,反响甚大,直至今天仍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1955年,他把所拍的海南岛和西沙群岛的照片精选,汇成摄影结集《可爱的海南岛》出版,让全国人民和世界进一步了解宝岛海南岛及南海明珠西沙群岛。

    1956年11月10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前身——“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在广州举办。开幕当天,《人民日报》专门发表社论《祝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同一天,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也在头版刊发社论《庆祝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开幕》,可见展览会在当时的意义不同于一般。广交会至今超过百届,陈福北则是目前能够查证的、首位实地采访报道广交会的《南方日报》摄影记者。

    为了拍摄新社会建设的新潮,他深入工矿企业、乡镇农村、部队采访,拍摄了一系列工农兵为题材的作品:《海南榆亚盐场不再用人力水车》、《热热闹闹运公粮》、《浩浩荡荡的运肥大军》、《守卫祖国南方领空的空军某部飞行员》等。而他在渔区拍摄的《补网》则是最杰出的力作,作品通过巧妙的构图,使渔网与人物的动作相互呼应,构成鲜明的节奏和旋律,塑造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渔家妇女形象,参加当时举办的世界青年优秀摄影家展览中获得摄影奖。我国摄影泰斗吴印咸编著的《摄影艺术表现方法》一书,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的基本教材,是我国较全面阐述摄影造型表现方法的权威理论专著,书中引用《补网》作范例,足以表明陈福北的摄影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情系湛江 不忘桑梓

    陈褔北热爱家乡,不忘故土。1954年,湛江遭受百年一遇的台风正面侵袭,损失惨重。陈福北赶赴现场,不顾个人的安危,用他的摄影报道反映了湛江人民战天斗地的雄心壮志,鼓舞群众重建家园。

    1956年5月, 湛江建成新中国第一个自已设计施工的现代化深水港口,陈福北到湛江港釆访,冒着烈日爬上最高处拍下《湛江港新貎》,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全国几乎所有报刊纷纷转载照片,还入选中国开云(中国)社出版的《祖国新貌》专辑向国内外发行,在中国驻外大使馆厨窗上展示。陈福北是用直观照片向世界宣传湛江的第一人。

    陈福北主动要求到湛江扎根农村。《南方日报》组成记者组,用大量篇幅报道了湛江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创人间奇迹,建设雷州青年运河、湛江堵海建东海大堤及南三联岛营造木麻黄防护林带等伟大工程。

    为了提高湛江的新闻摄影和艺术摄影水平,陈福北应邀在湛江工人文化宫进行学术讲座,听众里外三层。由于他的摄影艺术造诣甚高,暨南大学将他借调到大学担仼中文系新闻学讲师,主讲摄影学,还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

    陈福北于1969年1月去世,终年仅38岁。他生前拍摄无数照片,而自己却沒留下一张个人照。笔者曾与他生前的单位和后人联系,希望能找到他的个人遗像,终未能如愿以偿,仅从他与大哥陈福来的兄弟照中找到他的身影。幸好他发表的摄影作品给人们留下宝贵的艺术,也给人们留下永久的怀念。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霞山观海长廊将添赏美景吹海风好去处
  • 湛江2个集体、3名个人入选第十一批广东省岗位学雷锋标兵
  • 赤坎区“三八”妇女维权周暨学雷锋巾帼志愿普法活动举办
  • 市博物馆送展进校园
  • 湛江经开区举行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
  • 花漫港城  满目芳菲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