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网页版讯:这个三月,是属于女画家金长安的。3月6日至30日,金长安山水画展在广州湾法国公使署旧址展出,这是她几十年艺术生活的回顾,也是艺术征程的再出发。
金长安是岭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广东省教育厅高级职称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在办个展之前,已经50多幅作品参加中国美协、省美协主办的各种展览,拿过中国和省的多个奖项。她的画,有气场,有细节,有变化。一幅幅山水作品群峰雄健,由高到低,由远及近,由浅至深;境界随之而变,一会层峦叠嶂,危峰兀立,栈道盘曲,一会湖光山色,茂林修竹,流水飞瀑;山峦尽处,江水蜿蜒,烟波浩渺,渔舟晚唱。
这样的山水,虽山重水复,但柳暗花明,虽层层叠叠,但主次分明,虽奇峰峻岭,但幽意陡生。笔墨世界,穿越了光阴和时间。
是什么样的画家,才能把山水画得如此灵秀温润?
这位生于浙江绍兴,生活、求学于东北,在湛江工作十几年的女教授,性情豪迈,不拘小节,她知道中国画以气势神韵见长,这更契合男性的特点,却反其道而行,读大学时选择专攻国画山水,因为迷恋山水画方寸见万里的气度,要用笔墨构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多元文化的交融给了她一个开阔的情怀,画面呈现的既有北派山水的雄奇豪迈,也有南派山水的灵秀温润。在她的画展上,一位书法家为她赠书 “长天开画卷,安屐踏金声”,是对她作品的最佳评价。
“她的画有传统,有个性。”画家柯艺兴说。
“她的画有文化味,追求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画家冯兆平说。
和时下许多山水画家涂雅式的泼墨相比,金长安的画显得气定神闲,透着浓浓的“书卷气”,如同画家本人的气质,由内而发,腹有诗书气自华。
作为一名高校美院的老师,金长安懂得传统和创新的重要,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内心”,教学、阅读、画画几乎是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她顺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轨迹,时常攀越宋元明清山水画的一座座“高峰”,撷取精义; 她力追石涛"一画论"的天籁之境,崇尚黄宾虹“一波三折”的美学理念,用笔墨书写空山无人的禅意大道。她源源不断地向传统汲取营养,像揉面团一样反复揉搓,直到把精要揉进骨子里,融进自己的笔墨。
画画,当然要写生,从北向南,她已经看过了太多的大山大水:长白山、华山、峨嵋山、乐山、敦煌、桂林山水、南岭……她画的写生簿攒了厚厚几本,这都成了她创作的素材,最终她画的是心中的山水,不南不北,墨色分明,有气象,有韵味,有情意。
这样的山,看似铁骨铮铮,其实柔情万丈,带着一股巾帼英雄气:以水墨粗线钩勒山的轮廓,再以积墨层层皴染,细细密密,真是纵有情思百缕,皆化作锦绣河山;画面上青绿的苔点如春天的柳絮,看似随意,实则精心,如女人轻施黛眉,妩媚生动。这样的山水,让人想起金戈铁马的花木兰,叱咤沙场的穆桂英,红颜盔甲笑傲风尘。
她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
回归到女画家为何画山水的少,她直言:“太难了,太寂寞。”
画山水,得心中有山水,得有驾驭山水的气魄和能力,得能沉得住静得下心。她的山水由积墨而成,一笔一笔、一点一点,笔笔呼应,环环相扣,费时费工,即使一幅小扇面,也得画半个月,而她又是一个对生活很简单对艺术几近荷刻的人。每次进入创作状态,她全副身心都在山水间,完全忘了人间烟火地。好几回,她在厅里画画,厨房煮着东西,结果不是煮糊了就是煮焦了,她也无所谓,一杯豆浆两根番薯打发一顿,继续画画。
“生活可以很简单,但画画必须一丝不苟。你在画上付出多少时间,下了多少功夫,最后都是有回报的。”她说。
或许,正因为她对艺术的态度至诚,山水才能容她,任她挥洒。(开云官方网页版 刘金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