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央视摄制组在遂溪龙湾醒狮基地拍摄。 通讯员 明亮 摄
4日1日,记者从遂溪龙湾现场采访了解到,“一带一路”国家重点文化项目——纪录片《丝绸之路:沙与海的交响》央视摄制组已经来湛拍摄近一周时间,到我市硇洲岛、东海岛、遂溪等多地取景。
届时,该纪录片将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对更好推介湛江和提高湛江知名度美誉度,促进我市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国家级重点纪录片摄制组拍摄湛江人湛江景和湛江故事
据悉,《丝绸之路:沙与海的交响》由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广东广播电视台、新疆电视台等联合摄制,总投资约1000万元,计划分6集,每集50分钟。该系列纪录片已被列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重点项目储备库,将全面展示广东、新疆等作为海上和陆地“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的历史辉煌与现实意义。
“湛江是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中国古代‘海上丝路’始发港,如今又被国家列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之一。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在‘海上丝路’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此行来湛江拍摄了很多内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近一周时间了。”据央视摄制组编导介绍,他们一行人这些天的拍摄地包括了硇洲岛,途中被如火如荼的东海岛大工业建设场景所深深震撼。摄制组还跟随硇洲岛渔民出海捕鱼,展示湛江渔民生活。
“硇洲古韵”是湛江老八景之一,他们惊喜地发现,硇洲岛上“宝贝”确实不少,除了珍贵的古代遗迹,还有国家一级保护文物——硇洲灯塔。经过实地采风,摄制组一行人赞叹像硇洲岛这样既有美丽自然风光,又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历史典故的海岛,即便在全国来说也是少见的。拍摄期间,央视编导李晓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透露,《丝路:沙与海的交响》会选择两类素材进行拍摄,一类是丝绸之路上的历史事物,如硇洲灯塔;一类是城市中的普通人物,通过他们来反映在丝绸之路城市的经济、中外交流之间所发生的可喜变化。
4月1日当天,央视摄制组又来到遂溪龙湾醒狮基地,拍摄国家级非遗项目——醒狮代表性传承人李荣仔扎制狮具、传承狮艺,将民间传统技艺推广到海外的传奇经历。李晓龙告诉记者,他带领的央视摄制组在今年春节前已经到湛江进行选点的准备工作。“湛江的人文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希望通过这个纪录片,反映‘一带一路’下更多湛江普通百姓的生活。”摄制组对湛江之行表示满意,认为收获非常大,采集了很多好素材。据摄制组透露,接下来将继续在湛江拍摄特色水产和徐闻菠萝,该纪录片计划于今年7月份播出。
今年要积极参与共建港口和空港联盟
作为“一带一路”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之一,湛江越来越主动融入世界。今年的《湛江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提出——2016年我市要坚持内外联动,促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包括向南对接东盟加快开放发展,坚定对接东盟,全面提升与东盟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发展水平。深化港口合作,推动落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合作《湛江宣言》,参与共建港口和空港联盟,共建海上物流大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空中走廊和数字“海上丝绸之路”。举办“走进东盟”系列讲座,落实湛江与东盟14项合作事项,支持奋勇高新区建设“中泰”、“中印尼”东盟产业园,实施中泰合资制药等项目;邀请泰国、印尼参加2016中国海博会、水博会,设立中国海博会泰国主宾国展示馆,启动湛江与泰国互派50名交换生项目。
我市今年还要深化与东盟的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势产能“走出去”,支持蔗糖、饲料、农海产品加工和建筑、电气等企业走向东盟开展境外投资,带动成套设备出口。申报设立进口水果指定口岸,支持建设湛江—东盟热带农产品批发展示中心。加密、开通前往东盟国家的空中航班、集装箱班轮。建设“湛江—东盟旅游走廊”。整合利用驻外经贸代表处和国际友城等外事资源,扩大国际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