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湛江乃至粤西电影放映事业的‘老兵’了,非常荣幸能参加这次活动!”
10日在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的《往事·粤西电影百年印记》专刊首发暨座谈会上,来了很多白发苍苍的湛江老电影工作者。其中,包括88岁的徐师达和78岁的梁华棣。本报记者对这两位老人进行了专访,请他们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湛江首批电影放映员的难忘故事:
土改队长学放电影青春献给电影事业
1951年,广东省成立电影文艺宣传队,全省分三队开赴各地,高雷区为其中之一。为扩大宣传队伍,有效地配合抗美援朝、土改运动宣传的需要,省文教厅决定在全省抽调素质较高的人员参加电影放映培训。
时任土改队副队长的老游击队员徐师达,正在化县医院治病,听到这个消息兴奋地买了汽车票直奔广州。1952年6月,第一批学员从基层单位和学校中抽调出来,赴广州开始为期3个月的电影放映培训班学习,包括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战士,也有刚毕业的高中生甚至初中生。其中,高雷籍学员一共9人,包括来自湛江的梁华棣和化县的徐师达。
培训结束后,其中徐师达、梁华棣等8人安排回高雷区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战争年代徐师达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敌人的一支驳壳枪,部队奖励给他使用。自此,他挂着这支枪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参加土改工作。结束了羊城电影培训,依据当时的持枪政策,徐师达返回湛江,成为省文教厅电化教育工作队粤西联队队长之后才向上级交枪,由武转为“习文”。他们这些放映员跋山涉水,抬着沉重的电影器械及行李,不畏路途艰辛,深入到山村、海岛、渔村,为广大农村群众放映电影、宣传党的政策,为新中国的电影放映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弥补未能参军遗憾,偷偷溜去广州培训
“当年能参加省的电影训练班,非常光荣,又肩负重任。”梁华棣回忆,当年自己是湛江一中学生,1952年6月才刚初中毕业。他和其他四位同学一起,被学校保送参加省电影训练班。
“我从小就是一个电影迷,电影院每次有新片上映,必买票观看。要轮到自己扛起电影机下乡为观众放电影,能不激动吗?”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梁华棣曾积极要求参军保家卫国,但因为家里已经有大哥和姐姐到部队去了,加上自己未够年龄没能被录取,“被学校推荐参加省电影放映训练班,虽然不是参军,但也从一定程度弥补了自己的遗憾。”
好事多磨。当梁华棣回到家将消息告知母亲时,因为两个孩子已经参军,母亲膝下只剩下梁华棣和他小妹妹,于是不同意他去。梁华棣急了,“先斩后奏”偷偷买了车票跑去广州,一直到省文教厅电影放映训练班报到后,才写信告知母亲。
扛设备走8小时山路,难忘乡民壮观“火龙”
1952年10月,学员们学成回去工作,“编队时,有粤西队、汕头队、海南队、粤北队等。结业时,我们粤西队争得省里分配的乌克兰、匈牙利及捷克产放映机各一部;同时,还分了一辆美国道奇汽车呢。”
返回湛江刚组成第一批电影宣传工作队时,梁华棣任副队长兼放映机手,负责湖光、东海岛、吴川等地的电影放映工作。那个时候,沉甸甸的电影放映设备要用烧炭汽车运输,搬运靠自己肩挑手扛。不但要爬山,还要渡海。后来,梁华棣升任放映队队长,又分配到阳江、阳春县活动。
在去当地山区放映电影时,先要行至山脚下,然后爬上山要4小时,然后再下山又需4小时,经过足足8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到达工作地点,“入山时,要背10罐汽油,还有沉重的美式发电机,搬运设备的民工由乡农会派出,共40多人,还有一批民兵持枪护送。到达山区时,乡民持着火把到放映场看电影,看完后又持着松明火把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返回家,那山间长长的、弯弯曲曲的‘火龙’非常壮观,体现了广大群众对新中国幸福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化追求,令我至今难忘!”
由宣传员配电影方言旁白与当地农民同甘共苦
当时电影队放映的国产故事片,有《赵一曼》《人民的战士》《白毛女》等,进口的则有苏联故事片《幸福的生活》《列宁在1918》等,“那时的16MM拷贝片均需到苏联冲洗后,再运回国内才能使用。放电影还需要讲解,由宣传员配音旁白,比如到阳春需配阳春山话,到阳江需讲阳江话。放电影前,还先放幻灯片,讲当时国内外形势,以及农业生产、气象及标语口号等内容。”
徐师达最难忘的一次放电影经历,是白天刚在靠近电白的阳春双滘放完电影,又接到任务——要求立即赶到春湾石望(靠近新兴县),去配合水利庆功大会的宣传,会后还要放电影。徐师达带领放映队员马上搬运机器起程,赶了大约100公里,直到晚上10时多才到达目的地。晚饭还未来得及吃一口,马上开启发电机放映电影,直到次日凌晨1时多才结束放映工作。
“食千家饭,睡百家床,行万里路”——这是那个年代基层电影放映队的真实生活写照,“每次下乡放电影,晚上在农家睡觉, 被‘飞机’(蚊子)、‘坦克’(木虱)狂咬折腾。由于晚上休息不好,早上还要进行政治学习、读报纸、写工作日志,每个放映员看上去都十分疲惫和消瘦。”
抚今追昔,不胜感慨祝愿湛江电影事业更美好
“尽管如此,我们大家却没有半点怨言。”第一代电影放映工作者身上,有着强烈的任劳任怨奉献精神。
梁华棣还讲起了自己当年差点半路遇到老虎的惊险经历。那是去到阳春山区工作,人生地不熟,而身为队长的梁华棣必须打前站,早早去到农村放映点落实电影放映设备的搬运人员、场地选择、售票工作以及食宿等安排,“到八甲要翻过大山,人烟稀少,沒有向导,如果行差踏错有跌落山崖的危险。有一次在半路发现有一处草丛杂乱,我怀疑是虎迹。到达目的地后,果然见到在村里有一群人扛着枪,地上则躺着刚被击毙的老虎。吓我一跳,好在有惊无险!”
抚今追昔,徐师达和梁华棣都不胜感慨,“和过去的艰苦岁月相比,现在的人是多么幸福。如今,湛江有这么多现代化的电影院,看电影有空调吹,有爆米花和饮料吃喝,还能和全球同步看最新的大片。作为老电影放映员,我们都非常欣慰,现在也一直关注着湛江电影事业的发展,祝愿其有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