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乐平教授(右)向大学生讲述闻一多的故事。许钰敏 摄
“东海和硇洲是我的一双管钥,我是神州后门上的一把铁锁。你为什么把我借给一个盗贼?母亲呀,你千万不该抛弃了我!母亲,让我快回到你的膝前来,我要紧紧地拥抱着你的脚踝。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吟颂《七子之歌·广州湾》这首诗,我们一定会想起诗作者——伟大的爱国诗人闻一多。
国内有不少学者在研究闻一多,这当中,李乐平的名字不得不提。他是中国闻一多研究会理事,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中文系教授。
十年磨一剑:出版研究闻一多专著
一套木制书架、一套电脑办公桌椅,这就是李乐平平日科研和教学办公的天地。1999年开始至今,他就在这方天地里研究闻一多。
李乐平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致力于研究闻一多,一方面深受其文学作品影响,另方面又被闻一多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闻一多是一位优秀的爱国诗人和卓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杰出贡献与人格魅力,驱使我把他的作品一读再读。这是支撑我不断研究闻一多的动力。”谈起闻一多,记者总能从李乐平眼中看到光亮。
学术研究并非易事,想有突破创新的成果更需要注入心血。“遇到需要考证的问题,我就经常不断查找各种资料,有时反复向相关专家请教,或打电话、或发邮件,然后通过筛选过滤,进行综合分析,最后才能下定论。”李乐平对记者说。
李乐平翻开花费了十年心血所著的《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指着其中论述关于闻一多多次修改《洗衣歌》的段落向记者讲解。他表示,闻一多的作品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地方,这些内容往往又因求证难度大而容易被忽视。因此,坚持突破是学术研究取得创新成果的关键所在。
研究无止境:研究闻一多是一生功课
在李乐平家里的书架上,整齐地陈列着他多年来研究闻一多的著作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闻一多研究领域,李乐平是目前国内发表论文最多、登载刊物级别也最高的学者,《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理论研究》、《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新华文摘》、《文摘报》和《中华读书报》等都多次转摘或转载其论文。
2011年,李乐平的《从艺术的忠臣到人民的忠臣:闻一多论稿》出版后,在闻一多研究领域引起较大影响。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罗先友博士率先在《光明日报》发表书评,认为该书研究了很多关于闻一多的重要问题。随后,中国闻一多研究会会长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副会长北京大学商金林教授相继发表评论,肯定其学术成就。商金林教授更称,李乐平在闻一多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闻黎明研究员在其主编的《闻一多研究动态》上,又多次刊发以上信息。
除多次参加在国内召开的闻一多研究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外,去年,李乐平又应日本闻一多学会邀请,在东洋大学参加该校第19届学术研讨会暨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言,受到与会者的肯定。为纪念闻一多殉难70周年,他的第二本闻一多研究专著——教育部课题成果《闻一多与古今中外作家比较研究》也即将问世。
面对业界的好评,李乐平却谦虚地说:“学无止境,研究闻一多是我一生的功课,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