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老区陈家村,位于遂溪县城月镇东边,靠近207国道,交通便利。陈家村是一条自然村构成的村委会,总人口1800多人,耕地面积1953亩。目前,建有完全小学、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敬老院、卫生站、自来水塔、硬底化环村道、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陈家村村容整洁,环境优美,村民相处和谐融洽。2007年陈家村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2011年被评为“广东省宜居村庄”;2015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2017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获得如此多荣誉的陈家村,十多年前却是一条远近闻名的“烂村”,它是如何华丽转身的?近日,我们走进陈家村探其究竟。
路通,财通
上午九点多钟,我们到了陈家村,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陈春保简单地介绍一下情况之后就领我们到村中走一趟。
车子沿着宽广整洁的环村道路行驶,两旁榕树枝繁叶茂,盖绿成荫,满目苍翠。左望是一幢幢装饰漂亮的住宅楼房,右眺是成片的蔗海、稻田等多种农作物。陈家村呈现给我们的是耳目一新、多姿多彩的乡村风景。
陈春保说,十多年前陈家村村道破烂不堪,走路得特别小心,稍不留意会踩进一坑里,甚至摔你一跟斗。特别是雨天,黄土路泥泞不堪,村民根本无法出行,人走没处落脚,车行深陷泥坑,连拉车的牛也望而却步。陈春保召开会议,讨论如何摆脱“出门”难的困境。形成初步设想后,组织村民代表到发达地区农村参观学习,回来之后召开村民大会,统一了认识:路通,财通!
政通人和,陈家村的基础建设破土动工。环村道路、巷巷通、户道通,总共投入资金320多万元。资金来源采取“四个一点”,即上级扶持一点,村集体资金出一点,乡贤捐资一点,村民集资一点。
环村道路硬底化之后,不仅村民出行方便了,外地客商提前到村来收购农作物,村民还利用近墟镇和靠近糖厂的地缘优势发展了一支运输车队,单是这项年收入不下300万元,陈春保高兴地说现在几乎家家户户有小车。
生态,宜居
在狠抓环村道路建设的同时,陈家村着力提升宜居环境工程,该工程分三个方面:一是“饮水工程”,二是“治污工程”,三是“生态文明工程”。
陈家村过去家家户户都有一口“泵井”,即是在自家的院中建有一种手压式水井,这种饮水方式比原先的公共水井便捷了,但用水源的卫生得不到保证。为了解决村民饮水不卫生的问题,村委会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支持,加上自筹部分资金,打了一口深水井并建了一座水塔,彻底告别了饮水不卫生的时代。接下来解决污水横流的问题,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这项“治污工程”通过多渠道集资了10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日处理约3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经过处理后,还可以灌溉农田,实现了绿化循环利用。解决治污问题后,便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在村道遍种绿化树,然后把村前那片原始生态林开辟成“春苑公园”。“公园”树木成荫,古树众多,村民不时来到这里休闲,俨如城里人一样休哉悠哉。
民主,法治
陈家村曾拥有“烂村”的诨名。陈春保从一个事例说起:10多年前的一天,他母亲去城月墟赶集,回家时要搭乘摩托车,可是一连叫了几个搭客的,一听说去陈家村,都不肯去,都说陈家村不是人去的地方。陈春保接着说,陈家村的“烂”,一是缘于村民与周围村庄、镇居民等常常因鸡毛蒜皮的事交恶,打架斗殴。二是村中的治安较差。陈春保2004年前外出经商,当他了解到村中的状况时,毅然决然放弃了经商回村。2005年被村民选为村委会主任,他提出要坚决打击村中的不良现象,打击妄视国家法律的作恶分子,改变陈家村治安的现状。大家意见统一:建设法治村庄,摘掉“烂村”的臭名。
为了了解本村治安状况,陈春保带头深入家家户户了解情况,掌握了具体情况。
同时,因势利导进一步强化村民的民主法治意识。一方面通过制定村规民约和法治广告来大力宣传,另一方面扩建文化活动中心,内设农家书屋、群众议事室,丰富村民文化知识和增强法律法规意识,及时化解了村民发生的矛盾。据了解,陈家村至今十多年违法现象为零记录。
展望未来,陈春保说,将继续依托本村生态文明的优势来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同时,借“振兴乡村”政策的东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经济,如土地流转、股份制农业合作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