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东头山村全貌。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山街道东头山村,坐落于东头山岛。该岛风光旖旎,景色迷人,岛上旅游资源丰富,有湛江港湾的靓丽明珠的美称。站在东头山岛,一幅美丽的画景便在眼前铺陈开来:远望是浩瀚的南海,近处宽阔的海滩上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红树林,夹着海味的海风迎面拂来,还带着东头山岛悠远的历史韵味……
东头山村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其先祖曾任江西省宁都市县丞,元末因避寇而南迁到广东化州市长岐镇旺岭村定居。后来,子悦公闲暇游览东头山岛,见岛内风景秀丽、沃野辽阔,遂于元至顺1332年携带胞弟李子仁迁居东头山岛,世代繁衍,而后形成村庄。

东头山村的日落美景。
《雷州府志》记载:“东头山在县东南80里,其地沃腴,盛产莲花。多洼地,荒林产鹿。”相传,东头山岛东面曾有原始森林1000多亩,林木有赤兰树、白营树等;此山上麋鹿成群,因此该岛又曾被命名为“鹿洲岛”。东头山村前有100多亩的莲花塘,莲花盛开,香飘万里,因而村庄又有“莲花洲”的美誉;明弘治年间,为纪念村东名山,将村庄称为“东头山村”,沿用至今。
东头山岛还曾有“鹿渚莲洲”的美誉,被列入雷阳八景之一。千百年来,东头山村的美丽风光吸引无数文人墨客,游览观光后还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壮丽诗篇,清顺治进士洪泮洙的《鹿渚莲洲诗》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篇目,诗曰:
幽芬回出复何时,
几度人间不老秋;
面似六郎香更远,
步莲妃子色长留;
仙姿不受尘埃染,
正骨任教风雨凋;
羞向吴宫竞秀丽,
清凉剩有百花洲。
东头山村已历数百年,始建于弘治年间的李氏宗祠、建于嘉靖年间的“天后宫”等,这些带着历史印记的文物古迹,让村庄处处透显着历史的韵味。位于东头山村北园坡的李子悦、李子仁墓,建于明代(公元1449年),2008年被列为湛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东头山村里有许多造型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石狗。相传这些石狗在明朝后期东头山村建村之初就有了。石狗曾经作为一方的“守护神”,是雷州半岛人民时代繁衍生息中遗留下的宝贵文化,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创作。
在东头山岛上有许多古老的榕树,其中最古老最大的一棵榕树的树干直径达5米,枝繁叶茂,树冠覆盖面积100多平方米,树龄500多年,已被国家定为古树名木加以保护。东头山村的海边有许多蜂窝状的罕见怪石——铁姜石,在海水长年累月的冲刷下,千疮百孔却依然坚守在海边,见证着东头山岛古老的历史,是东头山岛独特的景观。
东头山村里有两座灯塔。夜幕降临,灯塔喷射而出的鲜艳夺目的灯光为远方的船只导航。据了解,最早的东头山灯塔建于1915年,当时导航用的是烧柴火光;经年累月,在原址经过多次重建后,如今的东头山灯塔已是一座太阳能灯塔,登上塔顶,可俯瞰全岛,眺望南海。
关于东头山村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一位神仙很同情风里浪里捕鱼的渔民,于是下凡来连夜从远方挑土营造一个平静港湾。当大功将告成之际,忽听一声鸡啼,仙人以为天亮了,匆忙放下肩上的担子返回天上去,于是被扔下的这担土就成了如今的东头山岛和特呈岛。另有相传,东头山村民是唐朝“西平王”李晟的后裔,村民均为李姓。
东头山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明清时期的秀才、举人、进士总计有60余人,如今村里所出大学生也有100多人。
东头山村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有水稻、番薯、花生等。20世纪90年代,村民逐步向浅海捕捞业发展,目前全村拥有家庭机动渔船达300多艘。
近年来,东头山党支部积极加强党建引领,强化村干部队伍建设,树立勤奋务实、清正廉洁的良好风尚,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实施强村富民战略,推动东头山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随着东海岛上一些重大项目的推进,东头山村也将迎来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东头山村将乘着这一股建设发展的东风,逐步建设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