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头仔,是湛江对萝卜干的俗称。沙古“菜头仔”则是“遂溪三宝”之一。在遂溪沙古地区,制作“菜头仔”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之久。如今,沙古“菜头仔”更是已被列如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老一辈眼中,沙古菜头是价廉物美的下饭菜,如今的沙古菜头已成当地的拳头美食产品。这样一道独具风味的小菜,脆嫩爽口,口感甜香爽脆,食后顺气消滞,更有煎蛋、炒腊肉等多种烹饪方法,色味飘香挑动着你的味蕾,让人赞不绝口。
腌制好的“菜头”弥漫着一股萝卜干独有的咸香味。记者 李波 摄
盐腌工艺延续千年 造就特色乡村美味
沙古菜头有着一套严格的独门腌制方法,包括清洗、晾晒、切半,加入海盐搓动、晾晒控水、腌制上色等多个步骤。每一道工序都不可或缺。而沙古菜头这一系列盐腌工艺,只是起源于当地居民为了把多余的蔬菜保鲜,以便长期食用。
沙古周边乡村农民腌制蔬菜的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1000余年之前。那时候,先民对一时吃不完的新鲜蔬菜进行风干、盐腌等原始方法加工,仅仅是为了避免来之不易,一年只有一季的蔬菜腐败变质,以备持续食用,包括有酸蔬、黄瓜、白萝卜等。
相传,南宋年间被贬海南儋州的苏东坡途经遂溪境内古官道时,因长途跋涉,食滞体虚,当地百姓赠食土制腌萝卜吃米粥后,顿觉口舌生津,食欲大开,一扫劳顿。苏东坡感此品甜香爽脆,膳后消滞顺气,赞不绝口。
如今,沙古地区盐渍加工食品最有名气的要数沙古“菜头仔”,即盐腌白萝卜。其质量上乘,名气远扬雷州半岛至粤西地区和珠三角。几百年来,这一具有浓郁特色的蔬菜保鲜手工技艺世代相传,“菜头仔”也就成了沙古周边乡村传统农产品加工的特色品牌。
沙古菜头的味蕾回忆——咀嚼的美味
沙古“菜头仔”因种植面积大,方便保存,价廉物美,尤其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曾是许多人难忘的美味。特别是和老一辈人谈起菜头仔,他们记忆里满满的都是萦绕味蕾的印记。
“过去,能吃饱就算不错了,更不要提吃肉了,那时候,打开家里的锅盖,见得最多的,就是菜头仔和咸瓜,只要有菜头仔,就能吃下三碗饭,而菜头仔下番薯粥更是最佳搭配。”遂溪洋青镇70岁的李姨告诉记者,青年时期,外出干活,为了方便,中午不回家吃饭,饭篮里面放的都是菜头仔和稀粥,那时候,菜头仔也得在嘴里咀嚼良久,生津回味,久久舍不得咽下。
已退休如今生活在广州的沙古籍陈伯说,是菜头仔陪他度过了中学住校的那些离乡岁月。当时在学校住宿时,母亲特意向人讨了一个玻璃空瓶,里面紧紧压满一瓶鸡油菜头仔,以备他留校搭伙的菜。“那时候觉得这就是美味。”陈伯说,那时候觉得菜头仔嚼起来有味道,往往带到学校常常是两天便把慢慢一瓶菜头仔吃光了。
不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沙古“菜头仔”简单地洗干净,就能下饭。如今,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尝试用各种食材与沙古菜头一起烹饪,由此也产出了不少特色美食。
沙古菜头“美食攻略”
菜头仔煎蛋
沙古菜头味道咸香,在咀嚼时会发出一种清脆的响声,用菜头煎蛋时,蛋液的温润和菜头的咸香、爽脆搭配,宛如音乐般美妙,让人回味无穷。
烹饪时,先准备鸡蛋2个,菜头仔适量,油适量。先将菜头仔洗净切成细粒;用油热锅,鸡蛋打散之后加入切好的菜头仔;下锅煎成饼状使鸡蛋外焦里嫩,效果更佳。
菜头仔炒腊肉
菜头仔和腊肉均是经过腌制的食品,一素一肉的搭配,也让两者的香味在烟火气中,得到更好的交融和提升。成为许多人下饭下酒的最爱。这一菜品不仅烹饪简单,且百食不厌。
烹饪时,先将菜头仔用水浸泡一小时,使之去掉过多盐分;腊肉清洗去除表面污垢,放至蒸锅里开始蒸五分钟,使之变软,随后取出来切成薄片;芹菜光用杆的部分,清洗干净之后斜刀切;起锅烧油,放姜丝炒出香味,然后放腊肉进行煸炒,小火慢慢地煸炒,让腊肉成焦黄的程度,加入泡椒给放进去翻炒;翻炒到位后加入菜头仔,菜头仔炒到变色的程度,然后放芹菜段进去翻炒则可完成。
菜头仔炖腩肉
萝卜干和腩肉都是湛江人饭桌上的家常菜,腩肉肥腻,多吃易腻,而菜头仔咸香消滞,两者搭配可谓相得益彰。
准备好腩肉和菜头仔,两者切好,随后将腩肉至于电饭煲中,放入盐、花生油少许、姜、蒜、芹菜、香菜根、五香粉、鸡精、酱油这些材料腌制腩肉30分钟以上。加入菜头仔放进去搅拌均匀,放入少些水,打开电饭锅煮40分钟,看到肉和菜头仔全部变软则可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