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飞飞劝早耕”,在廉江市新民镇羊角岭村的德道茶文化大观园内,一畦畦的茶园,彷如一片绿油油的“梯田”;采茶工正如蜜蜂般穿梭在碧绿的茶园里,她们挎着竹篓,指尖飞舞,一片片鲜绿的嫩芽,就从枝头到了竹篓里……
好一幅阳春三月“采茶图”,这充满勃勃生机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驻足观赏。
10余年精心构思
茶文化大观园已初具规模
日前,记者来到这绿水青山间的茶文化大观园,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便迎上来。他带着我们一行走在茶园里,一边拨弄着茶园的新芽一边说:“今年立春后气温略高,早熟茶意境提前开采,品质一流……”
老人叫郑永球,和茶叶打交道已有40余年;他早年攻读的植物遗传育种专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因爱好品茶制茶等茶文化,他又成为了茶学专业的教师。2011年,郑永球从华南农业大学退休后,便回到家乡新民镇龙村开建茶园。
一路走来,郑永球从茶名的形成发展源流、茶的传播、煮茶方法等方面均有深入研究、探索,更致力于实现茶文化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如今这一片茶园便是他经过10余年的研究探索精心构思出来的,意欲全力打造兼旅游文化为一体的茶文化大观园。
如今,德道茶文化大观园已初具规模。阳春三月,人们游走在碧绿茶丛中,便能感受到新芽一个劲往上冒,随风飘散出来的是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来到茶场最高处的茶壶形的水塔下,“无边疆海一壶茶”的巨型标语更是引人注目,俯瞰整个茶园,壮观、碧绿、开阔,展现出春的生机气息。
茶文化大观园美观幽静,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新塘仔村的采茶工肖大姐正在忙碌地采茶,对每天120元的工钱很满意:“到茶场采茶务工,既能照顾家里老小,又能赚钱贴补家用,真是一举两得。”
“茶叶的生产工序包括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直接影响到茶叶品质的高低,也是茶文化的一部分。”记者一行跟随郑永球走进茶场制茶车间,3台制茶机器正在有序运转,制茶工人认真地操作着揉捻机,不一会儿,原本一片片碧绿舒展的新鲜芽叶就卷曲成一粒粒深褐色干茶,茶香弥漫。
弘扬茶文化
打造生态文旅新平台
据介绍,这片茶园占地500亩,是在原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如今是一个集生产、技术推广、文化旅游及茶学游学为一体的茶文化观光休闲茶园。2019年,该园被省农业农村厅和文化旅游厅评定为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近几年前来旅游品茶的人也越来越多。
“早春的品种为英红九号为主,此品种叶大、芽粗、芽毫多。”郑永球告诉记者,园茶基地目前有英红九号、鸿雁、佛手、五岭红、金萱等20多个品种茶,其中英红九号有近300亩。
“相比于金萱不同的是,英红九号可遮阴种植,是一种上好的红茶。”说起茶叶的种植,郑永球如数家珍:好茶要从源头开始抓,施用花生麸等有机肥,抽取山泉浇种,发展绿色品牌茶;茶青亩产量虽不高,但制出的茶叶凭其上乘的品质供不应求,发展前景看好……
目前,德道茶文化大观园是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和湛江市博观茶文化实践教学基地,是游客“游学”、探秘茶文化的好去处;游客可以通过采摘、制作等过程,体验制茶的快乐,了解中国茶文化。
“我们要把这一片茶文化大观园打造成一个茶文化游学观光点,构建一个社会交流的文化平台。”郑永球告诉记者,目前茶园正在扩建,已建起了茶文化广场、培训楼、茗家庄园等。园内除了梯田茶,还中只有桑葚、禾雀花等景观绿植,游客可步行观光。“基地基础设施完善后,要打造茶主题公园,弘扬茶文化,同时进一步拓展茶文化产业链,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赏绿品茶,带动农旅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