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前,中国人民经过长达14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彻底打败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雷州半岛的群众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着我党抗战工作的开展。在这段血泪史上,诞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今天我们的主角是一名普通的妇女,她就是节衣缩食为游击队员送番薯、强忍不舍送儿上前线的遂溪县界炮乡长毛田村村民梁姑。
接触革命活动 积极投身抗战事业
1944年,仲春时节。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下,本应是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遂溪大地却被黑暗笼罩。在遂溪县界炮乡长毛田村,已是中年的寡妇梁姑,独自养育三个年幼的孩子。
尽管自己和孩子常常饥一顿饱一顿,但为了支持我党的抗日前线部队,梁姑还是从一家人的口粮中,“挤”出粮食。将拥护我党、支持革命的精神力量凝聚在一条条红薯中。
梁姑的丈夫久病多年,为了给丈夫治病,她把仅有的几分祖田抵卖了出去,可是丈夫的病却不见好转,最后撒手人寰。留下梁姑和三个瘦骨嶙峋的孩子。在梁姑对生活失去希望之际,共产党派人到长毛田村开展革命活动来了。
那时,革命同志们经常出入她的家,在她家食宿、开会。她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积极参加村里的各种抗日活动。
节衣缩食为游击队员送番薯
当时,地下党的同志大多是外村外地来的,家里都很穷,他们是空着手出来闹革命的。梁姑家无隔夜粮,袋无隔夜钱,她看着住在自己家里的同志经常饿着肚子,心里非常难过。她想,无论自己怎样辛苦劳累,也决不能让同志们饿着肚子去工作。于是,她带着孩子起早摸黑,忍饥挨饿去寻番薯。
在一个昏暗的傍晚,衣衫褴褛的梁姑,挑着一担破旧的畚箕,艰难地挪动着脚步。她的身后跟着三个小孩,手里拿着挖“薯青”用的竹签,步履踉跄,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最小的孩子脚步越来越沉重,身子不由自主地摇晃起来,后跌坐在地上,哭嚷着:“妈妈,我肚子饿!梁姑回过头来,看着可怜的孩子,望着畚箕里的番薯。
孩子已两餐没吃过东西了,身为母亲的梁姑心疼不已,但一想到隐蔽在家中的伤病员和游击队员,梁姑几次伸手拿起番薯想给孩子充饥,都把手缩了回来。梁姑知道,游击队员们已经多日没吃上一口东西了。难得的番薯,对他们更重要。
“虾仔,听话,不要贪嘴,待回家煮熟后同叔叔伯伯们一起吃!她一边哄着孩子,一边抹着流到腮边的眼泪。孩子听到妈妈提到“叔叔伯伯”,懂事地点了点头,再不哭闹了。
参加抗日活动期间,梁姑每次寻到的番薯,大点的就拣来煮给同志们吃,自己吃小的。有时,如果寻到的番薯不多,她就全部留给同志们吃;如果寻到较多的番薯时,就拿到圩上换点米回来,煮好粥后捞稠的给同志们吃,自己喝粥水。她经常避着同志们咽糠吞野菜,每当同志们要她一齐吃时,她总是说自己吃过了。
强忍不舍送儿打日寇
为了抗日,梁姑还不惜献出自己的亲人。
1944年秋,党组织在界炮老马村举行了抗日武装起义,组织希望更多青年人能加入武装队中。
于是,梁姑动员大儿子卢旺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心中虽然有万分不舍,但一想到,民族正处于危难关头,党提出有钱出钱、有粮出粮、有力出力,如果大家都不让自己的亲人去参军打仗,那谁来抗日呢?没有国家,哪有自己的家可言啊!
梁姑毅然把孩子送到部队,并叮嘱儿子,到部队要听党的话,努力工作,英勇杀敌。1945年初,卢旺随队西进合浦,在谷埠河战斗中英勇牺牲。
噩耗传来,梁姑悲痛欲绝。但她认识到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儿子的死是为民族抗日事业而死,是值得的。因此,她没有被悲痛压倒,而是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竭尽全力地为抗日而工作。此后,梁姑不但肩负起寻番薯解决同志们生活的重担,而且常以寻番薯作掩护,给同志们放哨、带路、送信,打探敌人的情况。
就这样,她怀着对革命事业的热切追求,怀着对革命同志火一般的爱心坚持不懈地奔走于阡陌田野之间,寻找着遗落在泥土里的番薯,奉献着一生的血和汗!
当年,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战胜穷凶极恶、不可一世的日本军国主义,正是靠着中国人民的勇敢牺牲取得的。
回望过去,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为抗日军队提供物质援助;为了掩护抗日官兵,无数人民群众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贡献了最强大的群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