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湾金聲鼓乐厂每年制作龙狮道具10000多件,四成以上出口到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地。(12月16日《湛江日报》)
很多人的童年记忆中,一定会有这样的场景:过年了,小朋友们穿上新衣,拿着鞭炮在街上玩耍,远处隐约传来敲锣打鼓的声音。声音渐近,一头色彩鲜艳、灵活跳动的“狮子”闪亮登场,小朋友们欢呼雀跃:“看舞狮子咯!”里三层外三层,人们四面八方而来,争睹“狮子”采青的拿手好戏。这一幕,是湛江人的集体回忆,是游子的乡愁。
人们观看舞狮时多注重狮队的“花式”表演,很少有人关心狮头的来历与制作工艺。其实一颗惟妙惟肖的狮头,是一段精彩“舞狮”的根本。花花绿绿的狮头不仅“颜值”高,而且在制作工艺上也十分讲究。12月16日湛江日报就为读者带来了遂溪龙湾狮具制作的故事。据报道,制作出来的狮头、彩龙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重庆、四川等地,近年来,依托淘宝等电商平台,更出口到美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可以说,遂溪狮头制作技艺,已成为展示湛江文化的一张明信片。
非遗不是躺在橱窗里的展品,也并非束之高阁的技艺绝活,而是促进增收致富的“金钥匙”,涵养文明乡风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越来越多地方开始探索将狮头制作技艺融入到生活日常,让这种传统文化火起来。2021年,国漫《雄狮少年》霸气登场,口碑不俗。片中的高桩舞狮决赛高度还原了佛山西樵山天湖狮王争霸赛的场景,还以南海狮头扎制为原型,通过动画逼真呈现狮头的结构、机关、配色、毛发。而广东省纪委监委则将狮头制作技艺融入到“廉润南粤”公益广告之中,文案中写道:“一个狮头的扎点多达一千三百多个,每一个都要扎牢扎实,还要光油定色、防腐防蚀,做出来的狮头,一个成年人站上去也不会坏。人的思想也一样,扎得越牢越实,就越不容易被损坏、侵蚀。让思想防线充满力量!”这些“跨界”创新,让狮头制作这种传统技艺有了更加新鲜、时尚的表达,拉近了人们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
说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就不得不提“非遗进校园”。笔者曾看过2019年1月湛江日报关于“特校龙狮”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提到,“站在练习场地,锣鼓齐鸣,仿如平地起惊雷,频频鼓点直达心灵,精气神在震撼中共鸣。如果不是两位老师介绍,根本看不出舞狮的学生竟听不见敲锣打鼓,而配乐的学生看不清醒狮起舞”,“师生之间的互相信任,让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至今,笔者仍然为湛江特校龙狮团排练时的场景开云(中国)所震撼,学生在非遗传承中那种跃然脸上的满足感,令人难以忘怀。正如报道标题所说,“醒狮唤自信,击鼓振精神”——传承非遗文化,是能够提振学生精气神的。既然醒狮能进校园,那么狮头制作技艺又能否成为校园里的一门特别的“手工课”甚至“网红课”呢?
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合理利用,才能让非遗文化、传统技艺散发出更多迷人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