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引发关注的江西少年胡某宇失踪事件终于水落石出,警方认定胡某宇系自缢死亡,而他生前在录音笔中录制的音频,清晰地表达了自杀意愿。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再次成为大众讨论的焦点。
记者就此采访了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林志雄,为市民解读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现状及特点,作为老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亟需重视
据江西相关新闻发布会披露的相关信息,胡某宇“情感支持缺失,缺少情绪宣泄渠道,有明确的厌世表现和轻生倾向”。其在考入致远中学后逐渐出现适应困难,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睡眠问题。他还存在内疚自责、痛苦、无力无助无望感、无意义感等情绪问题,经常躺在床上发呆,多次在书本、笔记本上写下了负面情绪的文字内容,种种迹象早已表明胡某宇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危机。令人遗憾的是,他的情绪波动和反常表现并未引起学校和家庭的足够重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据《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数据显示,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5%-20%;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50%为在校学生,其中41%曾因抑郁休学。几年前,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曾发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有轻生的想法,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轻生做过计划的占6.5%。这样的数字,令人不寒而栗,这些悲痛的案例警醒着我们,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青少年心理有哪些特征?
为什么现在孩子那么“玻璃心”?林志雄主任说:青少年的年龄阶段是10岁至18岁。青少年阶段的孩子还处于小学高年级、初中和高中阶段,学习压力大,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上还不成熟,还承受着成长、人际关系等压力。如果对孩子过度刺激,可能酿成不良后果。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有助于与孩子和谐相处,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青少年时期的心理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青少年随着身体的不断发育,逐渐长成了大人模样,也希望自己像个成年人一样不受人管。心理学家霍林沃思将青春期到青年早期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上的断乳期”,孩子想要在心理上脱离父母的保护及对他们的依恋,逐渐成长为独立的大人。他们想要自己独立解决问题,但是因为认知不足、思想方式简单、社会经验缺乏,不能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而作为父母,这时需要在精神上给予孩子适时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其次,情绪激动与多愁善感共存。青少年的情绪有时候是“疾风骤雨”。一不小心就会踩到了他的“雷”,就会产生激烈的争吵。青少年情绪不够稳定,有时候也表现得比较固执。另外,随着他们的成长,孩子也学会了掩饰,情绪也能够以相对温和的形式表现出来,情绪也越来越多愁善感。孩子长大了,父母也需要留给孩子足够的空间。
第三,易出现反抗心理。反抗心理在初中生中普遍存在。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增强,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强是反抗心理产生的原因。当孩子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个性发展受到阻碍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所以不要轻易将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孩子身上。
如何给孩子正确的关怀?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孩子的性格是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这是一个孩子性格成长的三个步骤。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命教育不仅是家长和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林志雄建议家长、学校和社会这样关怀青春期的孩子,给予孩子正确的关怀:
首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想要孩子读书,那就自己在书桌前安静阅读;想让孩子学习用功,那就自己工作努力认真负责;想让孩子情绪稳定,那就少在家里吵架发脾气。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是更优秀的父母。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其次,健康快乐是最终的目的。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作业多。特别是初一、高一的适应阶段,孩子进入一个陌生的学习环境,压力更大。教育家怀特曾说:“教育不是为了教人谋生,而是教人创造生活。”父母要做的不是给孩子施加更多的压力,而是帮他们减压。孩子不一定非要做领头羊,当个普通人也挺好。孩子压力大的时候,带孩子出去玩玩吧。毕竟,健康快乐的生活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
第三、重视孩子的求助信号。“妈妈,我不想上学。”当孩子将心理的脆弱袒露给你时,这说明你是孩子最信任的人,一定不要忽视,也不要觉得孩子在无病呻吟。家长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平时的状态,如果孩子情绪低迷、睡眠差、厌学,一定是心理出了问题,要及时带到医院检查。倘若孩子的心理问题能得到积极关注,及时获得疏导干预,很多悲剧就可以避免。忽略病耻感,正视问题,才能帮助孩子更快地从问题中解脱。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全体教师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另一方面,学校还要切实转变唯分数的观念,相关部门则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负责。
此外,屡屡发生的青少年自杀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当代青少年对生命及其价值的认知不成熟。一旦面对诸如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之类的严重压迫时,就会冒出一了百了“解脱”的念头。如果不能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可贵,深刻认识到死亡的痛苦和由此带来的无尽哀伤,就很难避免孩子们在一时冲动下犯傻。全社会都要重视生命教育,避免此类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