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唐蕃古道上的千年傩舞:尽显西羌遗韵

2023-02-23 15:1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图为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表演傩舞。(资料图) 侯奇志 摄

中新网兰州2月22日电 (艾庆龙)“独眼狐狸”“长须鬼神”“獠牙青面”……近日,甘肃临夏州永靖县村民姬永顺和众人整理完傩面具,交流着“社火”展演过程中的经验。

  傩舞历史悠久,殷墟甲骨文卜辞中已有傩的记载,素有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永靖古称“西羌”之地,是古丝绸之路陇右段南线和唐蕃古道的重要交通节点,永靖傩舞包容了萨满、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中原汉族等多种文化,具有扬武性、原始性、艺术性特点。2007年,永靖县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2008年,“七月跳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傩舞队由会首、旗手、锣鼓、面具等60多人组成。通常,表演不在舞台而在平地上演出。”作为傩舞省级传承人的姬永顺介绍说,傩舞大多剧目为哑剧,一举一动全听锣鼓点和笛音指挥,武戏以锣鼓伴奏,文戏以笛子伴奏,音乐曲调和古乐中的宫、商、角、徵、羽一样。

  姬永顺说,永靖傩舞创设之初,因每年农历七月进行表演,又称为“七月跳会”。据明《河州志》记载,每当丰收年景,当地便形成了戴面具“跳会”的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在永靖县杨塔乡胜利村,村口有一座“中国傩舞之乡”的仿古牌坊门,村内有一处傩舞广场,还建有“傩舞展览馆”,傩文化氛围浓厚。

  胜利村村民潘树录表示,永靖傩舞表演不再仅局限于当地,村庄傩舞队先后在北京、江西等地表演。随着知名度提升,每年春节,傩舞队都要和各乡镇的秧歌队一起进县城表演,送祝福。

  作为永靖傩舞传承人的潘树录,在闲暇时间,会给年轻人手把手教授傩舞表演技巧。虽已有20多名徒弟,但由于大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他对于其传承发展很是担忧。

  近年来,胜利村被打造成为网红打卡地,也因傩文化吸引不少游客。同时,为了挖掘、传承、弘扬傩舞,永靖官方还将18个村(庙)定为傩舞戏原生态保护点,深入挖掘和搜集、整理资料,编辑出版了《甘肃永靖傩舞戏》《河湟鼓舞》等书籍,发现培养了一批民间艺人,组建了黄河三峡傩舞队,编排了精彩的傩舞戏《三皇鼓舞》。(完)


编辑:王闻闻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