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湛江云媒账号

诗人内心与世界的同频与共振

——湛江籍诗人王晓波近期诗歌印象

2023-02-28 12:26 来源:湛江日报 作者:辛泊平

我一直认为,对于诗歌写作而言,写实比写虚更难,尤其是写具有普遍意义的情感,比如说写亲情,无论是父母对我们的情感,还是我们对父母的情感。因为,这种情感具体可感,它无法虚构,无法通过修辞让它的普遍性转为个性化,它只能在“实”上打磨,只能在庸常而又同质的情绪表达中找到最私我、也最具感染力的生命细节。正如王晓波发表在《湛江日报》上的《寸草心(二首)》所呈现的那样。

布罗茨基说过“梦境和诗均意味着压缩,但一首诗却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它并非是关于现实的阐释或隐喻,而就是现实本身”(《悲伤与理智》)对此,王晓波是清醒的。在《父亲的星辰大海》(《寸草心》第一首)中,他虽然也对父亲做出了整体的形象判断,但那种判断并没有止于最终的命名,他发现了整体中的“不和谐”,那就是曾经用臂膀为家人搭建港湾的父亲,在米寿时“日渐糊涂”“常常不自主轻声叫唤”。这是一个极有表现力的细节。如果只有“糊涂”,那还只停留在日常的描述层面上,难得是“叫唤”一词。诗人完全可以找到另一个比较中性的词汇来表现老人的衰老状态,甚至可以通过技巧来美化它,但诗人没有这样做,而是忠实于自己的尴尬视听,忍着心痛,让父亲从伦理形象又回到了生理形象。是的,任何一个有生命自觉的个体都会克制自己,都会刻意掩饰自我,努力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世界和家人,然而此时,父亲已经放弃了这一切,他不在乎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看法,这是他的生理反应,是最原始的本能,也就是布罗茨基所说的“现实本身”。

一首诗是一个有意识的行为,这应该是诗歌发生学的一个前提,但决不是全部,最起码,从时间的层面分析,这种有意识应该发生在一种无意识的冲动之后。《寸草心》的第二首《存在》便是这种无意识之后的有意识的重现与记录,它同样打烙着诗人对生命细节的关注与审视。相对于《父亲的星辰大海》,《存在》更为琐碎,它详细地记录了父亲被抢救的过程以及诗人的内心波澜,颇具戏剧性和紧张感。对于诗歌来说,这是一种冒险,诗歌不排斥叙事,但叙事不能成为诗歌唯一的表达方式。然而,当我们置身于那种特殊的场域,这种反常的情绪反而有了正常的注脚,因为,在亲人的生死边缘,一切常态下的夸张反应都在情理之中,此时的夸张不是修辞方式,而是情绪的决堤。在这首诗里,诗人把线性的时间分割成几个碎片,从凌晨四五点钟到下午四点半,诗人在无意识中度过了可见的物理时间,但心理时间却充满了四向伸展的枝桠。两种时间纠缠在一起,相互试探又相互打开,而在这种无法厘清的时间碎片中,父亲的病情和家人的反应构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互文,琐碎而又统一,真实而又扎人。在这种背景下,原本完整的物理时间被撕裂,而这种破碎的时间,便是诗人心理细节的外化关照。

王晓波在写感情,写得具体可感,有普遍的情绪反应,也有个体的独特感受。他是用现代的话语方式回应古老的生命伦理。然而,他并没有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是从个我的情感呼应中体悟到了自然轮转的慈悲。读他最近的作品,处处可见这种从生命具象到生命概念的感知和升华。在《春天,我的十亿光年》(组诗)中,他听到黄昏的声音:“日子崭新,万物各有各的前程”;他在海天间看到:“人与海天和世间万物/那么的辽阔和宁静”他感受到“壮阔山河”强健的心跳;他在春天面前“许下一个地老天荒/十亿光年的承诺/惟愿地球的四季都是花海”在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到诗人内心与世界的同频与共振,这是一种指向生命大同的灵魂之音。

美国心理学家佛罗姆在《爱的艺术》中说过,爱是一种能力。而能力则不仅仅源自生理,而是有多种源头。爱自己,爱家人,因而爱人类,爱和人类有关的世界,这既是生命的成长之旅,更是生命进入意义世界的必经之路。作为诗人的王晓波,用他的文字记录了他的灵魂轨迹,用他的诗行,为生命的自我期许与自我扩展提供了鲜活的注解。在其近日的作品《天之大》中,正月初七,诗人和妻子讨论先给谁上香之事,给先人上一炷香,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人间伦理,然而,除了这个带有社会属性的伦理,诗人心中还有更大的自然伦理,在那个包含天地万物的伦理体系中,人间伦理只能是其中的一个分支。这是一种关于天地的认知,是对生命的敬畏。然而,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理论求证,而是朴素自然的民间情感,有人间烟火的气息,有日常生命的温度。

可以这样说,正是因为这种既有融入又有超越的生命认知,诗人才能从个体的情感纠葛中走出来,看到更为壮阔的山川河流与大千世界,看到更为辽阔的生命版图以及世间万物的秩序:“一生热爱,透过你的双眼/看到辽阔苍茫/走向豁达,淡然,静好/一路无语相伴到天涯/时间锋利,记忆跟不上光阴脚步/岁月无语,朝阳起又落/壮阔山河在等待”(《壮阔山河》)在双重蜕变的过程中,诗人始终沿遵从生命的律动和自然的伦理,以深情和希望回应着生命个体的诉求和世界的召唤。从“小我”到“大我”,变的是视野和声音的频率,不变的永远是诗人面对世界的拳拳而又谦恭的为报“三春晖”的“寸草心”。

注:1.《寸草心(二首)》诗歌2首,载《湛江日报》2023年2月23日“百花”副刊。

2.《春天,我的十亿光年(组诗)》诗歌5首,载《湛江日报》2023年1月31日“百花”副刊。

(作者简介:辛泊平,诗评家,诗人,生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诗歌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秦皇岛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发表作品并入选数十种选本。出版有诗歌评论集《读一首诗,让时光安静》《与诗相遇》,随笔集《怎样看一部电影》等。曾获《诗选刊》中国年度诗歌评论奖、河北省文艺评论奖等奖项,诗歌入选河北文学排行榜。)

编辑:何海清
值班主任:莫松萌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

湛开云(中国)

  • 深中通道背后的“湛钢力量”
  • 雷州工业“组合拳”真劲!
  • 徐闻海上风电300兆瓦增容项目桩基础施工全部完成
  • 麻章区举办“我心目中的红树林”青少年绘画作品展览
  • 广前研学基地正式开园 湛江日报社大型军旅夏令营火热招募
  • 震撼!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正式通车
    热点新闻排行
  • 月点击
  • 周点击
  • 日点击
  •   
数字报